東夷

和戎本自非長策,況復紿和計轉疏。 獸錦金繒圖孟浪,紫泥丹券事空虛。 乘槎已斷葡萄種,奉節誰傳雁帛書。 越嶠燕雲頻悵望,將軍何以慰躊躇。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東夷:古代對東方少數民族的泛稱。
  • 和戎:指與外族媾和修好。
  • 紿(dài):欺騙,欺詐。
  • 孟浪:魯莽,輕率。
  • 紫泥丹券:古代帝王賜予功臣的信物,這裏指朝廷的承諾。
  • 乘槎(chá):指登天遨遊,這裏喻指期望達到的目標。
  • 越嶠(qiáo):指越地的山,嶠,尖而高的山。
  • 燕雲:泛指華北地區。

翻譯

與外族求和本來就不是長久的策略,何況用欺騙的方式去求和,這種計策更是行不通。用華麗的絲織品和貴重的財物去求和是輕率的行爲,朝廷給予的承諾最終也會落空。期望達到的和外族友好相處的目標已經破滅,那奉節的使者又能將傳達友好的書信傳給誰呢?常常遙望越地的山和華北地區,心中充滿惆悵,將軍又能用什麼來慰藉自己內心的躊躇呢?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對和戎政策的批判和對國家局勢的擔憂。詩的開頭就指出和戎並非良策,而且欺騙式的和戎之計更是不可取。接着描述了用財物求和的魯莽行爲以及朝廷承諾的空虛。然後通過「乘槎已斷」和「奉節誰傳」表達了對和戎失敗的無奈和對未來的迷茫。最後兩句通過描寫對越地和華北地區的遙望,體現出詩人內心的惆悵和對將軍的憂慮,反映了當時國家面臨的困境和人們的不安。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沉,充分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

韓上桂

明廣東番禺人,字孟鬱,號月峯。幼時家貧,喜讀書。向人借《二十一史》,瀏覽一月,即默識大略。萬曆二十二年中舉。授國子監丞。轉永平府通判。巡撫方一藻以其才薦。崇禎末聞帝死訊,憤恨死。 ► 49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