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謁張文獻祠

南人初作相,風度亦高人。 直道終難捨,文章自致身。 傾心金鑑錄,流涕劍門塵。 祠前飛海燕,猶怯玉堂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曲江: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
  • 文獻祠:爲紀念張九齡(字子壽,諡文獻)所建的祠堂。
  • 南人:張九齡是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在唐代,嶺南被視爲邊遠地區,稱那裏的人爲南人。
  • 作相:擔任宰相。
  • 風度:指人的言談舉止和儀態。
  • 高人:不同凡俗的人。
  • 直道:正直的道路,指爲人正直,堅持真理。
  • 致身:獻身,這裏指張九齡憑藉文章才華得到官職和榮譽。
  • 傾心:全心向往,竭盡誠心。
  • 金鑑錄:張九齡曾向唐玄宗進呈《千秋金鑑錄》,希望唐玄宗以史爲鑑,勵精圖治。
  • 流涕:流淚。
  • 劍門塵: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逃往四川,經過劍門關,這裏借指國家的動亂。
  • 玉堂春:指朝廷的榮華富貴。

翻譯

南方人張九齡起初擔任宰相時,他的風度也是超凡脫俗的。 他始終難以捨棄正直之道,憑藉文章才華獲得了自己的地位。 他誠心進呈《千秋金鑑錄》,想到國家在劍門關的動亂不禁流淚。 祠堂前飛翔的海燕,仍然畏懼朝廷的榮華富貴。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薛始亨在曲江謁見張九齡的文獻祠時所作。詩的首聯讚揚張九齡作爲南方人擔任宰相,具有非凡的風度。頷聯強調他堅持直道,以文章才華立身揚名。頸聯敘述張九齡進呈《千秋金鑑錄》,體現他對國家的忠誠,以及對國家動亂的悲痛之情。尾聯以海燕仍怯玉堂春作結,或許暗示了官場的複雜和危險,也可能表達了對張九齡在朝廷中處境的一種感慨。整首詩通過對張九齡的歌頌,表達了詩人對高尚品德和正義的追求,同時也反映了對歷史和現實的思考。

薛始亨

薛始亨(一六一七-一六八六),字剛生,號劍公,別署甘蔗生、二樵山人。順德人。明思宗崇禎間諸生。少與屈大均同學於嶺南名儒陳邦彥。明亡後,始亨與大均同棄諸生,不復仕進,隱於草莽。國亂,寓於羊城,後返龍江。年五十出遊於羅浮、西樵間。後入羅浮山爲道士。年七十而卒。著有《蒯緱館十一草》、《南枝堂稿》。清陳伯陶編《勝朝粵東遺民錄》卷二有傳。薛始亨詩,以何氏至樂樓叢書本《南枝堂稿》爲底本,參校中山圖書館所藏民國蔡氏手抄本,葉恭綽校香山莫氏片玉書齋本(簡稱片玉齋本)。 ► 24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