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葛洪移家圖
註釋
- 鬅鬙(péng sēng):頭髮散亂的樣子。
- 嘷(háo):同「嗥」,吼叫。
- 墨絁(shī):黑色的粗綢。
- 哢咿(lòng yī):形容笑聲。
- 頷頤(hàn yí):下巴和腮幫子。
- 幘(zé):古代的頭巾。
- 襆(fú):包紮。
翻譯
前面走着一隻四角瘦弱的白羊,是誰騎着驅趕它呢?是一個頭發蓬亂的小兒。一隻面目猙獰的狗吼叫着奔跑,趕羊的人舉起鞭子護住羊,呵止那隻狗。後面有個揹着裝琴的袋子、繫着黑綢的老婦人追趕着。年輕的婦女趕着牛,牛走得很慢,兩個孩子一同坐在牛背上卻穩穩當當。大一點的孩子抱着有斑紋的狸貓,小一點的孩子找母親要奶吃,正玩耍着。母親笑着不生氣,還發出歡快的笑聲,又有一個頭發蓬亂的人肩上揹着兒童。這人伸手向老翁,樣子像在行禮,疲憊的蹇驢吼叫着,似乎走不動了。它的兩隻耳朵豎着,好像憂愁被風吹着,老翁眉毛濃密,方臉大腮。他回頭看着妻子和孩子,臉色和悅,似乎在說前面的路好走了。好像在說,你哥哥在前面走,你別犯傻,你母親正擔心你弟弟餓了呢。戴着高頭巾的人扛着東西還拿着東西,藥瓢和包裹都沉甸甸地垂着。有的挑着擔子,擔子上的東西長短不齊,旁邊有兩卷書,還有一卷打開着。趕路這麼辛苦匆忙怎麼不知道呢,我看着這幅畫又高興又疑惑。問這畫中老翁是誰,沒人能推測,有人說也許是葛洪去當官的時候。搬家到勾漏山就是這樣,人生大多受累於奢侈靡費。像這樣的行裝多麼合適啊,親人在眼前,沒有多餘的財物。不是有道德的人怎能做到這樣呢,陳巖畫這幅圖真是個好畫師。他的畫筆觸縹緲如飛絲,畫中蘊含着奇妙的意韻,世間少有人能洞察。我吟誦這首詩,想要作爲爲官者的規範,如果沒看到這幅畫,就應當來讀這首詩。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葛洪移家圖》的描繪,展現了一個搬家場景。詩中細緻地刻畫了圖中的各種人物、動物以及他們的神態和動作,如四角羸弱的白羊、蓬頭小兒、猙獰的狗、背琴的老婦、趕牛的少婦、嬉戲的孩子等,畫面生動,充滿生活氣息。作者在描述畫面的同時,也傳達了一些人生的思考,如人生多累在侈靡,而畫中葛洪搬家時的簡單行裝則體現了一種樸素、務實的生活態度。整首詩語言通俗易懂,通過對畫面的描繪和對人生的感悟,使讀者在欣賞畫作的同時,也能得到一些啓示。詩中的描寫細緻入微,如「兩耳逆豎愁風吹」等,增強了畫面的感染力。同時,作者對陳巖畫作的讚美,也表達了對其高超技藝的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