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鄭氏世德傳有序
萬事悠悠聽彼蒼,古來壯志多摧藏。幾處功成歸綠野,幾人世及有青箱。
人豈尤兮天豈怨,天與英雄半利鈍。餘慶常從身後知,榮名未可眼前論。
爾家世澤總詩書,逢衣無術勝華裾。丹山一奮猶衰鳳,綠泮三生待化魚。
光陰容易催人老,自嘆功名苦不早。流水知音未絕弦,清廟掄材須合抱。
君不見東海源長澤亦長,汪波浩渺浸扶桑。海上風雲時會合,鵬程九萬終飛揚。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摧藏(cuī cáng):挫折,摧折。
- 青箱:指世代相傳的家學。
- 尤:責備,怪罪。
- 利鈍:順利或不順利。
- 世澤:祖先的遺澤。世代相傳的恩澤。
- 逢衣:古代儒者所穿的一種寬袖衣。泛指儒家學說。
- 華裾(jū):華美的衣服。
- 泮(pàn):古代學宮前的水池。
翻譯
世間萬事悠悠都聽憑上天安排,自古以來的壯志大多遭受挫折。有幾人功成之後歸隱田園,又有幾人家學世代相傳。 人怎能怪罪天,天又怎能埋怨人,上天給予英雄的命運也是有順利有坎坷。餘下的福澤往往在身後才被知曉,榮耀的名聲不能只看眼前來論斷。 你家世代傳承的恩澤都在詩書之中,儒家學說即便沒有具體的方法,也勝過華美的服飾。在丹山奮力一搏的仍像是衰老的鳳凰,在學宮前的水池等待化育的彷彿是魚兒。 時光容易使人衰老,自己嘆息功名來得不夠早。如同流水般的知音尚未斷絕琴絃,在宗廟選取人才需要有大才之人。 你沒看到東海的水源長遠,其恩澤也長遠,廣闊的波浪浩渺,浸潤着扶桑。海上的風雲時常會合,鵬鳥的行程九萬里,最終會高高飛揚。
賞析
這首詩以深沉的筆觸探討了人生的命運、功名以及家族的傳承。詩的開頭表達了對世事無常和壯志難酬的感慨,認爲人生的成敗並非完全由人掌控,而是受到天命的影響。接着,詩人強調了家族文化傳承的重要性,認爲詩書之澤能夠延續家族的榮譽。詩中還用丹山之鳳和泮池之魚的比喻,鼓勵人們在困境中堅持不懈,等待時機。同時,也表達了對時光易逝和功名未就的嘆息,以及對真正人才的渴望。最後,以東海的廣闊和鵬鳥的高飛爲喻,暗示着只要堅持不懈,終將實現遠大的抱負。整首詩意境宏大,寓意深刻,語言古樸典雅,體現了詩人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對未來的期望。
盧龍雲的其他作品
- 《 晝錦四榮詩爲舉主大司寇張公作加宮保 》 —— [ 明 ] 盧龍雲
- 《 得仲弟家書二首 其一 》 —— [ 明 ] 盧龍雲
- 《 舟行值雨 》 —— [ 明 ] 盧龍雲
- 《 答遊宗振時聞有松江之行 》 —— [ 明 ] 盧龍雲
- 《 三月抵京二首 》 —— [ 明 ] 盧龍雲
- 《 冬夜 》 —— [ 明 ] 盧龍雲
- 《 冬日初晴登鎮海樓歷粵秀諸山同張孟奇計部黃士明太史分賦二首 》 —— [ 明 ] 盧龍雲
- 《 皞如阻風江上覆有寄懷之作次和 》 —— [ 明 ] 盧龍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