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後過故里

· 劉崧
種豆向南隴,秇禾滿東菑。 不辭終歲勤,食力在所期。 維時失總御,疆土有侵移。 戎馬無定交,彼此更戕之。 稛載已不遺,徵責方在茲。 三農舍之去,離析當告誰。 念昔勸墾闢,里胥費言辭。 如何場圃間,滿目但蒿藜。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秇(yì):同「藝」,種植。
  • 菑(zī):初耕的田地。
  • 維時:當時。
  • 總御:統治,管理。
  • 稛(kǔn)載:指滿載,這裏指掠奪一空。
  • 里胥:古代管理鄉里事務的公差。

翻譯

在南邊的田壟上種豆,在東邊剛開墾的田地上種植穀物。不推辭一年到頭的辛勤勞作,靠自己的勞動來期望有所收穫。當時國家失去了統治管理,疆土被侵佔轉移。戰馬沒有固定的交戰對象,彼此之間互相殘殺。糧食財物被掠奪一空,徵收賦稅的責任卻還在這兒。農民們捨棄土地離開,分崩離析的狀況能向誰訴說呢。想起過去勸勉開墾荒地,里胥花費了不少言辭。可如今的場院和菜地裏,滿眼都是荒草野藜。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戰後農村的荒涼景象和農民的悲慘遭遇。詩的前兩句描述了農民辛勤勞作的情景,他們在田地裏種植農作物,期待着收穫。然而,從「維時失總御」開始,詩歌的氛圍急轉直下,講述了國家失去統治,疆土被侵,戰亂頻繁,百姓遭受掠奪,賦稅沉重,無奈之下只好離鄉背井。最後,詩人回憶過去勸墾的情景,與如今田園荒蕪的現狀形成鮮明對比,更加凸顯出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整首詩語言樸實,情感深沉,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的同情和對戰爭的譴責。

劉崧

劉崧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舉經明行修,授兵部職方司郎中,遷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謫輸作,尋放歸。十三年召拜禮部侍郎,擢吏部尚書。尋致仕歸。次年,復徵爲國子司業,卒於官。諡恭介。博學工詩,江西人宗之爲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詩文集》、《職方集》。 ► 25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