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源行

· 劉崧
大蜡嶺,小蠟嶺,東南相望兩尖頂。千崖無人野蕉綠,一澗緣山石泉冷。 伊誰置縣當僻源,井邑人廢餘荒村。後來分隸曲江縣,偏與豹狼生子孫。 荒山亙連二百里,六寨獠兵連歲起。韶州號令不知聞,勢力憑凌自傾傂。 一從洪武初設官,路啓旌旂笳鼓喧。蓮塘鎮裏立廨宇,父老歡呼來聚看。 往時養馬如養牛,騰踔山谷誇豪酋。只今買牛還賣馬,棄擲弓刀事耕稼。 今年我從英德來,攀巖歷壑何艱哉。路窮蒲嶺見空豁,白晝陰霾渾不開。 陰風鬼號荒古道,嗟爾遺民真再造。男不事詩書,女不理蠶桑。 草衣蕉布無冬夏,蓬首垢足畏客如麇獐。食儲歲飽一千戶,餘四百石輸官糧。 自言老死不出鄉,官事不生衣食強。三朝作社共殺牲,十室納稼同囷倉。 開畬燒土任耕作,引水激機舂稻粱。榛慄遍秋嶺,旨蓄足冬藏。 月上叱牛日入畢,營求易足本天性,耳目不移非外物。 況聞畏法如畏虎,道路不遺門不拄。雞豚日出散如煙,米粟年登賤於土。 我憐渾樸若可親,豈有毒厲興妖神。由來仁化感木石,宜以禮義開真淳。 君不見銅場惡溪流赤水,八月禾花瘴煙起。秖言北客少生還,寧信土人長不死。 我歌翁源行,聽者莫傷情。丈夫正氣易水土,薄俗可敦渾可清。 便騎黃犢入山去,閒與洞民歌太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là):山嶺的名稱。
  • 伊誰:表示疑問,相當於「誰」。
  • 僻源:偏僻的源頭。
  • 井邑:城鎮。
  • 偏與豹狼生子孫:形容當地一些人的兇悍。
  • (gèn):延續不斷。
  • 獠兵(liáo bīng):舊時對南方少數民族的蔑稱,這裏指當地的一些叛亂分子。
  • (zhì):同「躓」,跌倒,這裏指失敗。
  • 洪武:明太祖朱元璋的年號。
  • 廨宇(xiè yǔ):官舍。
  • 蒲嶺:山嶺名。
  • 嗟爾(jiē ěr):表示感嘆,相當於「啊」「呀」。
  • 麇獐(jūn zhāng):指獐子,這裏比喻村民的畏懼和警惕。
  • 釜甑(fǔ zèng):古代炊具,這裏泛指做飯的器具。
  • 囷倉(qūn cāng):圓形的穀倉。

翻譯

大蜡嶺,小蠟嶺,東南方向兩嶺相對,都是尖尖的山頂。千座山崖無人居住,野芭蕉一片翠綠,一條山澗沿着山石流淌,泉水冰冷。 是誰在這偏僻源頭設置縣治,城鎮荒廢,只剩下荒村。後來這裏被劃分歸曲江縣管轄,卻有一些人像豹狼般兇悍的人在這裏繁衍。 荒山連綿兩百多里,六寨的叛亂分子連年興起。韶州的號令在這裏聽不到,他們憑藉勢力欺凌他人,最終自取滅亡。 自從洪武初年設置官員以來,道路上旗幟飄揚,鼓樂喧天。在蓮塘鎮建立官署,父老們歡呼着前來觀看。 過去養馬就像養牛一樣,在山谷中奔騰,顯示出豪強的氣勢。如今卻是買牛賣馬,丟棄弓箭刀具,從事耕種。 今年我從英德過來,攀爬山嶺,穿越溝壑,多麼艱難啊。走到路的盡頭,在蒲嶺處才見到開闊的地方,但白天依然陰霾密佈,不見陽光。 陰風吹過,鬼哭般的聲音在荒古的道路上響起,啊,這些遺民真是獲得了新生。男子不讀書習字,女子也不養蠶織布。 他們穿着草衣蕉布,不分冬夏,頭髮蓬亂,雙腳污垢,畏懼客人,就像獐子一樣。每年儲存的糧食夠千戶人吃飽,還剩下四百石作爲官糧上交。 他們自己說寧願老死在鄉里,也不願惹上官事,只要衣食充足就行。三個朝代以來,他們一起舉行社祭,共同宰殺牲口,十戶人家一起把莊稼收進同一個穀倉。 開墾荒地,焚燒草木,任意耕種,引水推動機械,舂搗稻穀。秋天的山嶺上遍佈榛子和栗子,冬天也有足夠的儲備。 月亮升起時趕牛勞作,太陽落山時收工,他們追求簡單的生活滿足本是天性,不被外界的事物所動搖。 況且聽說他們敬畏法律如同敬畏老虎,道路上不會丟失東西,家門也不用支柱支撐。每天清晨,雞和豬像煙霧一樣分散出去,糧食豐收,米粟的價格比土還便宜。 我喜愛他們的純樸可親,這裏哪裏有惡毒的妖神呢。從來仁義的教化能感化木石,應該用禮義開啓他們的純真質樸。 你沒看見銅場那惡劣的溪流變成赤水,八月禾花開放時瘴煙升起。只說北方來的客人很少能活着回去,難道相信當地的人會長生不死嗎? 我唱這首翁源行,聽的人不要悲傷。大丈夫的正氣能適應不同的水土,淺薄的風俗可以改變,渾濁的可以變得清澈。 那就騎着黃牛進山去吧,悠閒地與山民一起歌頌太平。

賞析

這首詩描述了翁源地區的自然環境、歷史變遷以及當地人民的生活狀況。詩人以生動的筆觸描繪了翁源的山水,如大蜡嶺、小蠟嶺等,展現了其荒涼的景象。同時,詩中也反映了當地曾經的混亂和不安,如獠兵的叛亂等,但隨着洪武初年設官治理,情況逐漸好轉。詩中還詳細描寫了當地人民的生活習俗和勞動場景,他們雖然生活簡樸,但自給自足,天性純樸。詩人對翁源的人民表示了同情和喜愛,認爲通過仁義教化可以改變當地的風俗,使社會變得更加美好。整首詩語言樸實,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劉崧

劉崧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舉經明行修,授兵部職方司郎中,遷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謫輸作,尋放歸。十三年召拜禮部侍郎,擢吏部尚書。尋致仕歸。次年,復徵爲國子司業,卒於官。諡恭介。博學工詩,江西人宗之爲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詩文集》、《職方集》。 ► 25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