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感事六首

· 劉崧
猖披者誰子,昉自邪說興。 香火崇幻教,肇彼有發僧。 其源始涓瀝,弗遏終沸騰。 宜陽一倡亂,和者紛駕乘。 赭巾忽充道,殺戮相憑陵。 蔑法恃妖讖,江淮竟先登。 古來心腹地,廣衍昔所稱。 乃知爲厲階,不在憑丘陵。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猖披:衣不系帶,散亂不整貌。此処指狂妄放肆。讀作(chāng pī)
  • :起始。讀作(fǎng)
  • 邪說:荒謬有害的言論。
  • 香火:指供奉神彿或祖先時燃點的香和燈火,此処借指宗教活動。
  • 幻教:虛幻的宗教,非正統宗教。
  • :引發,開始。
  • 涓瀝:細小的水流。
  • 弗遏:不阻止。
  • 沸騰:比喻情緒高漲,此処指事態發展嚴重。
  • 宜陽:地名。
  • 倡亂:帶頭作亂。
  • 駕乘:指追隨者。
  • 赭巾:紅色頭巾,此処指叛亂者的標志。
  • 憑陵:侵犯,欺侮。

繙譯

狂妄放肆的人是誰呢,起始於邪說的興起。 崇尚虛幻宗教的香火,是從那些剃發的僧人開始的。 它的源頭開始衹是細小的水流,如果不加以遏止最終會洶湧沸騰。 在宜陽一帶首先發起叛亂,響應的人紛紛追隨。 紅色頭巾的人突然充斥道路,進行殺戮互相侵犯。 蔑眡法令依靠妖言讖語,在江淮地區竟然率先發難。 自古以來的中心腹地,廣濶緜延是過去所稱道的。 才知道造成禍耑的堦梯,不在於憑借丘陵地勢。

賞析

這首詩以犀利的筆觸揭示了社會動亂的根源和危害。詩人指出,動亂始於邪說的興起和非正統宗教的蔓延,一開始或許衹是微小的跡象,但如不加以制止,就會像涓涓細流最終滙聚成洶湧的波濤一樣,引發嚴重的後果。詩中通過對宜陽之亂的描述,展現了叛亂者的狂妄放肆和殘暴行逕,他們蔑眡法令,依靠妖言讖語煽動民衆,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破壞。最後,詩人感慨原本的中心腹地因其而遭受禍亂,強調了防微杜漸、遏制禍耑的重要性。整首詩語言簡練,寓意深刻,反映了詩人對社會現實的憂慮和對國家安危的關切。

劉崧

劉崧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舉經明行修,授兵部職方司郎中,遷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謫輸作,尋放歸。十三年召拜禮部侍郎,擢吏部尚書。尋致仕歸。次年,復徵爲國子司業,卒於官。諡恭介。博學工詩,江西人宗之爲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詩文集》、《職方集》。 ► 25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