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畫幅四首

· 盧寧
天籟本來鳴氣序,指頭應解撥心源。 絃聲未數鍾期遇,要得春和理性元。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天籟(tiān lài):自然界的聲音,如風聲、鳥聲、流水聲等。
  • 氣序:節氣次序,這裏指自然的節令變化。
  • 指頭:這裏指彈奏樂器的手指。
  • 撥心源:觸動內心的源泉,表達通過音樂表達內心的情感和思想。
  • 絃聲:琴絃發出的聲音,這裏指音樂。
  • 鍾期遇:用俞伯牙和鍾子期的典故,指知音相遇。傳說俞伯牙善彈琴,鍾子期善聽琴,伯牙彈琴時意在高山或流水,鍾子期都能心領神會,後人便以「高山流水」比喻知音相賞或知音難遇。
  • 春和:春日和暖,也可引申爲和諧、平和的氣氛。
  • 理性元:理性的本源或本質。

翻譯

自然界的聲音原本就遵循着節氣的次序而鳴響,彈奏樂器的手指應該能夠撥動內心的源泉。 那琴絃發出的聲音,還未能像俞伯牙遇到鍾子期那樣遇到知音,要想得到春日般的和諧以及理性的本質。

賞析

這首詩以音樂爲主題,探討了音樂與自然、內心以及知音的關係。詩的前兩句強調了音樂與自然節令的聯繫,以及通過手指彈奏來表達內心的情感和思想。後兩句則表達了對知音的渴望,希望自己的音樂能夠像俞伯牙遇到鍾子期那樣得到真正的理解和欣賞,同時也表達了對和諧、平和以及理性本質的追求。整首詩意境深遠,語言簡練,用典恰當,將音樂的魅力和意義蘊含其中,給人以思考和感悟。

盧寧

盧寧,字忠獻,別號冠巖。南海人。博學而工文,嘗受業於黃佐,而以不得及陽明之門爲憾。明世宗嘉靖十九年(一五四○)舉人,二十三年(一五四四)進士。授崑山知縣,旋移知贛州興國縣事。二十九年擢守潼川。三十三年遷南京戶部員外郎,尋改刑部,後爲南京刑部郎中。三十八年升登州知府,卒於官。著有《五鵲臺集》、《五鵲別集》等。……有傳。盧寧詩,以明嘉靖三十八年劉珙重刻本《五鵲別集》爲底本纂輯。 ► 25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