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燕公出湖見寄

綸綍有成命,旌麾不可攀。 湘川朝目斷,荊闕夕波還。 果枉東瞻唱,興言夕放閒。 攜琴仙洞中,置酒㴩湖上。 芳景恣行樂,謫居忽如忘。 聚散本相因,離情自悲悵。 鸞翮非常戢,鵬天會昭曠。 永懷宛洛遊,曾是彈冠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綸綍(lún fú):古代帝王封官授爵的文書。
  • 旌麾(jīng huī):古代指揮軍隊的旗幟,這裏指燕公的權威。
  • 湘川:指湘江。
  • 荊闕:指荊州的城闕,這裏代指荊州。
  • 東瞻:向東望去,指燕公所在的地方。
  • 興言:即興而言,隨口說出。
  • 㴩湖(yōng hú):古代湖名,在今湖南省岳陽市。
  • 鸞翮(luán hé):鸞鳥的羽毛,比喻才華。
  • 鵬天:比喻高遠的志向。
  • 宛洛:指古代的宛城和洛陽,這裏泛指繁華之地。
  • 彈冠:整理冠帶,比喻準備出仕。

翻譯

帝王的任命文書已經下達,燕公的權威不可攀附。 朝望湘江,目送燕公遠去,夕陽下荊州城闕波光粼粼,燕公似乎又回來了。 果然,燕公在東方高唱,我隨口說出,晚上放下了繁忙的事務。 帶着琴進入仙洞,在㴩湖上設宴飲酒。 美景中盡情行樂,被貶謫的憂愁彷彿被遺忘。 聚散本是自然之理,離別的情感卻讓人感到悲傷。 才華雖暫時收斂,但志向依然高遠。 永遠懷念在宛洛的遊歷,曾經滿懷出仕的期望。

賞析

這首詩是趙冬曦對燕公出湖的迴應,表達了對燕公的敬仰和對自己境遇的感慨。詩中通過「綸綍」、「旌麾」等詞語描繪了燕公的權威和地位,而「湘川」、「荊闕」則勾畫出燕公離去的場景。後文通過「攜琴仙洞」、「置酒㴩湖」等描繪,展現了詩人放下的心情和對美景的享受,但「聚散本相因」一句又透露出對離別的無奈和悲傷。最後,詩人表達了對往昔遊歷和出仕期望的懷念,展現了內心的複雜情感。

趙冬曦

唐定州鼓城人。趙不器子。性放達,不屑世事。進士擢第。歷左拾遺。中宗神龍初上書請定律令格式,刊定科條,直書其事,時論稱之。玄宗開元初,遷監察御史,坐事流嶽州。召還復官,入集賢院修撰。後擢考功員外郎,爲直學士,遷中書舍人內供奉,以國子祭酒卒。有《王政》及集。 ► 1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