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本寧廉訪以武侯廟八律見貽倚賦排律四首

隴上耕耘日,隆中嘯傲時。 分荊存霸跡,入蜀定皇基。 建業元將命,成都迄受遺。 交鄰吳壤服,討賊魏廷知。 舊鼎三垂葉,新圖八陣移。 七擒降孟獲,十倍勝曹丕。 大將嗤巾幗,追兵怯鼓旗。 伏龍人羨豔,如虎敵紛披。 絕棧巴山曲,叢祠漢水湄。 炎精垂燼夕,淚盡杜陵詩。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隴上:指隴山一帶,今陝西、甘肅交界地區。
  • 隆中:地名,在今湖北襄陽市,諸葛亮曾隱居於此。
  • 嘯傲:形容自由自在,不受拘束。
  • 分荊:指劉備分荊州之地給孫權,以換取孫權的支持。
  • 霸跡:霸業的痕跡。
  • 皇基:指國家的根本。
  • 建業:古都名,今南京市,三國時期吳國的都城。
  • 元將命:指諸葛亮被任命爲丞相。
  • 迄受遺:直到接受遺命。
  • 交鄰:與鄰國交往。
  • 吳壤服:指吳國臣服。
  • 討賊:討伐叛賊。
  • 魏廷知:魏國朝廷知曉。
  • 舊鼎:指舊時的政權。
  • 三垂葉:比喻政權穩固。
  • 新圖:新的計劃或策略。
  • 八陣:指諸葛亮的八陣圖。
  • 七擒:指諸葛亮七次擒獲孟獲。
  • 降孟獲:使孟獲投降。
  • 十倍勝曹丕:指諸葛亮的智謀勝過曹丕十倍。
  • 大將嗤巾幗:大將嘲笑婦女,此處指諸葛亮不以婦女之禮待敵。
  • 追兵怯鼓旗:追擊的敵軍因鼓聲和旗幟而膽怯。
  • 伏龍:指諸葛亮,有「臥龍」之稱。
  • 如虎敵紛披:形容敵人如羣虎般紛至沓來。
  • 絕棧:險峻的棧道。
  • 巴山曲:巴山曲折之地。
  • 叢祠:叢林中的祠堂。
  • 漢水湄:漢水之濱。
  • 炎精:指漢朝,因漢朝自稱以火德王,故稱炎精。
  • 垂燼:即將熄滅的火。
  • 杜陵詩:指杜甫的詩,杜甫曾在詩中表達對諸葛亮的敬仰。

翻譯

在隴山耕作的日子,隆中自由自在的時光。 分荊州以存霸業,入蜀地以定國基。 建業任命爲丞相,成都直到接受遺命。 與吳國交往使其臣服,討伐魏國朝廷知曉。 舊政權穩固如三垂葉,新策略如八陣圖變換。 七次擒獲孟獲使其投降,智謀勝過曹丕十倍。 大將不以婦女之禮待敵,追擊的敵軍因鼓聲和旗幟而膽怯。 人們羨慕諸葛亮的智謀,敵人如羣虎般紛至沓來。 巴山曲折之地的險峻棧道,漢水之濱的叢林祠堂。 漢朝即將熄滅的火,淚盡於杜甫的詩中。

賞析

這首作品讚頌了諸葛亮的智謀和功績,通過對其生平重要事件的回顧,展現了其在三國曆史中的重要地位。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歷史典故和生動的比喻,如「七擒降孟獲」、「十倍勝曹丕」等,突出了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同時,通過「炎精垂燼夕,淚盡杜陵詩」表達了對漢朝衰落的哀思和對諸葛亮的深切敬仰。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明代詩人胡應麟對歷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精湛的詩歌創作技巧。

胡應麟

明金華府蘭溪人,字元瑞,號少室山人,更號石羊生。萬曆間舉人,久不第。築室山中,購書四萬餘卷,記誦淹博,多所撰著。曾攜詩謁王世貞,爲世貞激賞。有《少室山房類稿》、《少室山房筆叢》、《詩藪》。 ► 403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