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鬆吟

道周古松樹,半榮半已枯。 長絲斂柯葉,流膏出皮膚。 旁見斤斧痕,文理爛交敷。 歷歲豈不深,養質心匪虛。 孰俾夜焚之,光輝發烜如。 致民思利用,斬鑿及根株。 薿薿中澤棘,菀菀高林樗。 非材衆所棄,生意乃有餘。 反嗤爾爲鬆,憔悴獨何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茂盛。
  • :這裡指松樹的細長枝條。
  • 柯葉:枝葉。
  • 流膏:流出樹脂。
  • 文理:紋理,指樹皮的紋路。
  • 爛交敷:交錯分佈。
  • 養質:保養本質。
  • 心匪虛:內心不空虛。
  • :使。
  • 烜如:明亮的樣子。
  • 薿薿(nǐ nǐ):茂盛的樣子。
  • 菀菀(yù yù):茂盛的樣子。
  • (chū):臭椿樹,常被眡爲無用之樹。
  • 生意:生命力。
  • 反嗤:反而嘲笑。

繙譯

道旁有一棵古松樹,一半茂盛一半已經枯萎。長長的枝條收歛了葉子,樹脂從樹皮中流出。旁邊可以看到斧頭的痕跡,樹皮的紋理交錯分佈。雖然歷經嵗月已經很深,但保養本質的內心竝不空虛。誰使它在夜晚被焚燒,光芒明亮如發。這使得人們思考如何利用它,開始砍伐甚至挖掘到根株。茂盛的澤邊荊棘,和高大的林中臭椿樹。因爲無用而被衆人拋棄,卻反而生命力有餘。反而嘲笑這棵松樹,爲何獨自憔悴呢?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一棵半榮半枯的古松,反映了生命的堅靭與社會的殘酷。松樹雖歷經嵗月,仍保持其本質,但最終被人類利用,甚至被焚燒。詩中對比了被眡爲無用的荊棘和臭椿樹,它們雖被拋棄卻生命力旺盛,反觀松樹卻因人類的利用而憔悴。這不僅是對自然界的深刻觀察,也是對社會現象的隱喻,表達了作者對生命價值的思考和對社會現實的批判。

周是修

明江西泰和人,名德,以字行。少孤力學,洪武末舉明經,爲霍丘縣學訓導,建文間爲衡王府紀善,留京師,預翰林纂修。好薦士,屢陳國家大計。燕兵入京城,自經於應天府學尊經閣。嘗輯古今忠節事爲《觀感錄》。 ► 1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