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詩詠荊軻

荊軻戰國士,志欲擯秦嬴。 適逢燕太子,尊之位上卿。 欲報強秦讎,慷慨赴鹹京。 藥淬匕首利,懷之乃西行。 臨岐慘將別,清吹飄華纓。 忽爾哀築起,座上悲羣英。 涕下不可遏,乃復爲羽聲。 壯士志激烈,誓死不顧生。 白虹忽貫日,見者心爲驚。 挾彼秦舞陽,同取蓋世名。 函封督亢圖,拜獻秦王庭。 利刃揕豪主,愁雲壓重城。 惜哉事莫濟,徒然費經營。 白茲速燕亡,咄嗟何所成。 至今易水歌,徒傷千古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bìn):排斥,排除。
  • (yíng):秦國的姓氏。
  • 適逢:恰好遇到。
  • 尊之位上卿:給予他很高的地位。
  • 強秦讎 (chóu):強大的秦國的仇敵。
  • 鹹京:指秦國的都城鹹陽。
  • 葯淬 (cuì):用葯水淬火,使匕首更加鋒利。
  • 臨岐:麪臨分別的岔路口。
  • 清吹:清風。
  • 華纓:華麗的帽帶。
  • 哀築:悲傷的築聲。
  • 羽聲:高亢的聲音。
  • 白虹貫日:形容壯烈的行爲,如同白虹貫穿太陽。
  • (xié):攜帶。
  • 秦舞陽:荊軻的同伴。
  • 督亢圖:地圖,此処指荊軻用來接近秦王的借口。
  • (zhèn):刺。
  • 豪主:指秦王。
  • 愁雲壓重城:形容形勢嚴峻。
  • :成功。
  • 徒然:白白地。
  • 咄嗟 (duō jiē):歎息聲。

繙譯

荊軻是戰國時期的勇士,他的志曏是要排除秦國的統治。恰好遇到了燕太子,被尊爲上卿。爲了報答燕太子,他決心去鹹陽對抗秦國。他用葯物淬鍊匕首使其更加鋒利,然後帶著它西行。在分別的岔路口,清風吹動著他的華麗帽帶,突然響起了悲傷的築聲,讓在座的英雄們感到悲傷。淚水止不住地流下,他的聲音變得高亢。壯士的心志激烈,誓死不顧生命。突然,一道白虹貫穿太陽,看到的人都被驚嚇。他帶著同伴秦舞陽,一同去爭取蓋世的名聲。他們帶著封好的督亢地圖,去秦王的宮廷獻上。用鋒利的匕首刺曏秦王,但事情未能成功,衹是白白地費了心機。這加速了燕國的滅亡,歎息聲中什麽也做不成。直到現在,易水邊的歌聲,仍然讓人感到千年的悲傷。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荊軻刺秦的壯烈事跡,通過生動的語言和形象的比喻,展現了荊軻的英勇和悲壯。詩中“白虹貫日”等意象,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使讀者能夠感受到荊軻的決心和犧牲。同時,詩人的悲憫之情也貫穿全詩,表達了對荊軻失敗和燕國滅亡的深切哀悼。整首詩語言凝練,情感深沉,是對荊軻這一歷史人物的深情致敬。

李賢(原德)

明河南鄧州人,字原德。宣德八年進士。授驗封主事。少師楊士奇欲一見,賢竟不往。正統時爲文選郎中,從英宗北征,師覆脫還。景泰初拜兵部侍郎,轉戶部,又轉吏部。英宗復位,入直文淵閣,預機務。旋進尚書。曹欽叔侄反時,幾被殺害。憲宗立,進少保,華蓋殿大學士。以惜人才開賢路爲急務,名臣多所識拔。卒諡文達。曾奉敕編《大明一統志》,有《古穰集》、《天順日錄》。 ► 3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