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吳諫議上饒州

· 王建
鄱陽太守是真人,琴在牀頭籙在身。 曾向先皇邊諫事,還應上帝處稱臣。 養生自有年支藥,稅戶應停月進銀。 淨掃水堂無侍女,下街唯共鶴殷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唐代屬饒州。
  • 真人:指道士,這裡特指脩鍊有成的高人。
  • :道教的符籙,用以敺邪避禍。
  • 先皇:已故的皇帝。
  • 養生:指脩鍊道家的養生之道。
  • 年支葯:每年配制的葯物,用於養生或治病。
  • 稅戶:納稅的家庭或個人。
  • 月進銀:每月上繳的銀錢。
  • 水堂:指清淨的水邊居所。
  • 下街:走下街道,指外出。
  • :在中國文化中常象征長壽和仙境。

繙譯

鄱陽的太守是一位真正的道士,他的琴放在牀頭,符籙隨身攜帶。 他曾經曏先皇進諫,現在也在上帝麪前稱臣。 他自有每年配制的葯物來養生,納稅的人應該停止每月上繳銀錢。 他清淨的水邊居所沒有侍女,外出時衹與鶴爲伴,彼此殷勤。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吳諫議作爲一位道士太守的清高形象。詩中,“真人”、“琴在牀頭籙在身”等詞句,展現了他的道士身份和超凡脫俗的生活態度。通過“曾曏先皇邊諫事”和“還應上帝処稱臣”,詩人表達了對吳諫議忠誠和敬畏天命的贊賞。後兩句則通過描述他的養生方式和簡樸生活,進一步強調了他的清廉和遠離塵囂的高潔品格。整首詩語言簡潔,意境深遠,表達了對吳諫議高尚品德的敬仰。

王建

王建

王建(生卒年不詳),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唐朝詩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從軍,約46歲始入仕,曾任昭應縣丞、太常寺丞等職。後出爲陝州司馬,世稱王司馬。約64歲爲光州刺史。與張籍友善,樂府與張齊名,世稱張王樂府。其詩題材廣泛,生活氣息濃厚,思想深刻。善於選擇有典型意義的人、事和環境加以藝術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現實,揭露矛盾。多用比興、白描、對比等手法,常在結尾以重筆突出主題。體裁多爲七言歌行,篇幅短小。語言通俗凝練,富有民歌謠諺色彩。 ► 51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