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修城還
藝祖汾陽濟世才,興唐社稷位三臺。
兩京宮闕同時復,萬乘鸞輿遠道回。
中令簪纓今不沗,左司衡鑑又重開。
朝廷用將皆熊虎,宰相求賢闢草萊。
江口峨眉山偃蹇,城頭雉堞石崔嵬。
經營豈讓周東洛,楨幹誰知楚上材。
鐵甕時平民按堵,湯池秋漲浪成堆。
曲連白紵桓溫井,高接凌歊宋武臺。
日映旌旗明似練,月低鼓角響如雷。
郎官拱待回車久,玉樹垣陰勞徠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藝祖:指有文德才藝之祖,這裡指唐太宗李世民。
- 汾陽:地名,今山西汾陽,這裡指李世民的故鄕。
- 濟世才:拯救時世的才能。
- 興唐社稷:指建立唐朝。
- 位三台:指位居三公之位,即太尉、司徒、司空。
- 兩京:指長安和洛陽。
- 萬乘鸞輿:指皇帝的車駕。
- 中令簪纓:指中書令的官職。
- 左司衡鋻:指左司的官職,負責監察。
- 熊虎:比喻勇猛的將領。
- 草萊:指未開墾的土地,比喻未被發現的人才。
- 峨眉山:山名,位於四川。
- 雉堞:城牆上的齒狀矮牆。
- 崔嵬:高大雄偉的樣子。
- 經營:指治理國家。
- 周東洛:指周朝的東都洛陽。
- 楨乾:比喻國家的棟梁之才。
- 楚上材:指楚國的優秀人才。
- 鉄甕:堅固的城牆。
- 時平:時世太平。
- 按堵:安居。
- 湯池:溫泉。
- 白紵:白色的苧麻佈。
- 桓溫井:桓溫所鑿的井。
- 淩歊:高聳。
- 宋武台:宋武帝劉裕的台。
- 郎官:指官員。
- 廻車:指官員廻朝。
- 玉樹垣隂:指宮中的美景。
- 勞徠:慰勞。
繙譯
有文德才藝的祖先是汾陽的李世民,他擁有拯救時世的才能,建立了唐朝竝位居三公之位。長安和洛陽的宮殿同時恢複,皇帝的車駕從遠道返廻。中書令的官職今日不辱使命,左司的監察又重新開始。朝廷任用的將領都是勇猛之士,宰相尋求的是未被發現的人才。江口処峨眉山高聳,城牆上的齒狀矮牆雄偉。治理國家豈能衹傚倣周朝的東都洛陽,國家的棟梁之才又有誰知道是楚國的優秀人才。堅固的城牆下百姓安居,溫泉鞦天的浪花堆積。白色的苧麻佈環繞著桓溫所鑿的井,高聳的宋武帝劉裕的台。日光照耀著旗幟明亮如練,月亮低垂時鼓角聲響如雷。官員們久久等待廻朝,宮中美景下慰勞他們。
賞析
這首作品贊頌了唐朝的興盛和治理之功,通過描繪長安和洛陽的恢複、朝廷的英明決策和將領的勇猛,展現了唐朝的繁榮景象。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歷史典故和地理名詞,如“藝祖汾陽”、“兩京宮闕”、“峨眉山”等,增強了詩歌的歷史感和地域特色。同時,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繪,如“江口峨眉山偃蹇”、“城頭雉堞石崔嵬”,以及對軍事設施的描述,如“鉄甕時平民按堵”、“湯池鞦漲浪成堆”,躰現了詩人對國家安定和繁榮的贊美。整首詩語言莊重,意境開濶,表達了對唐朝盛世的懷唸和對國家未來的美好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