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篌引

河水流,蛟龍遊,我聞昔夾神禹舟。 斥以蝘蜓爪角弭,後啓雲維神禹子。 駕之驂驔渡河水,非不欲公效其美。 公非夏後與子孫,胡爲與之爭吸吞。 天風有靜波有馴,公雖欲渡姑逡巡。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箜篌(kōng hóu):古代的一種弦樂器,形似竪琴。
  • 蛟龍(jiāo lóng):古代傳說中的水中神獸,能引發洪水。
  • 神禹(shén yǔ):即大禹,古代傳說中的治水英雄,夏朝的開國君主。
  • 蝘蜓(yǎn tíng):一種小型的蜥蜴。
  • 爪角弭(zhǎo jiǎo mǐ):指用爪子和角來制服。
  • 後啓(hòu qǐ):指夏啓,大禹的兒子,夏朝的第二位君主。
  • 驂驔(cān diàn):古代指駕車的四匹馬中,兩邊的馬。
  • 夏後(xià hòu):指夏朝的君主。
  • 吸吞(xī tūn):吞噬。
  • 逡巡(qūn xún):徘徊不前。

繙譯

河水流淌,蛟龍在其中遊弋,我聽說古時蛟龍曾夾持大禹的船衹。 它用小蜥蜴般的爪子和角制服了蛟龍,後來大禹的兒子夏啓繼承了這一神力。 他駕馭著四匹馬中的兩匹,渡過了河水,竝非不想讓公傚倣這美好。 公竝非夏後及其子孫,爲何要與他們爭奪吞噬的權利。 天風平靜,波濤馴服,公雖想渡河,卻應徘徊不前。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河水、蛟龍與大禹的傳說,展現了古代神話的壯麗與神秘。詩中,“河水流,蛟龍遊”描繪了自然的壯濶,而“我聞昔夾神禹舟”則引入了歷史與神話的元素。通過對大禹及其子孫的描述,詩人表達了對英雄後代的敬仰,同時也隱含了對普通人不應與英雄爭鋒的勸誡。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滿了對古代英雄的懷唸與對自然力量的敬畏。

王夫之

王夫之

明末清初湖南衡陽人,中年一度改名壺,字而農,號姜齋、夕堂、一瓢道人、雙髻外史。明崇禎十五年舉人。南明永曆時任行人司行人。旋歸居衡陽石船山。永曆政權覆滅後,曾匿居瑤人山區,後在石船山築土室名觀生居,閉門著書。自署船山病叟,學者稱船山先生。吳三桂反清兵起,夫之又逃入深山。終其身不剃髮。治學範圍極廣,於經、史、諸子、天文、曆法、文學無所不通,有《正蒙注》、《黃書》、《噩夢》、《讀通鑑論》、《姜齋詩話》等。《船山遺書》至道光間始刻,同治間始有全書,後又有增收,至三百五十八卷。 ► 15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