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雁字十九首一

刮目經年別,驚非吳下蒙。 四聲終寫入,六義不刪風。 恥逐蝌文亂,誰憑雉譯通。 斯文知未喪,幾復畏虛弓。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刮目:用新的眼光看待。
  • 經年別:長時間的分別。
  • 吳下矇:指吳地(今江囌一帶)的矇學,即啓矇教育。
  • 四聲:指漢語的四種聲調。
  • 六義:指《詩經》的六種表現手法,即風、雅、頌、賦、比、興。
  • 蝌文:指蝌蚪文,古代的一種文字,這裡比喻古怪難懂的文字。
  • 雉譯:指古代的繙譯,雉爲古代的一種鳥,常用於比喻。
  • 斯文:指文化或文學。
  • :喪失。
  • 虛弓:空弓,比喻無的放矢。

繙譯

經過一年的分別,我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你,驚訝地發現你已非昔日吳地的矇學學子。 四聲的韻律最終被融入詩中,六義的表現手法也未曾刪減風雅。 我羞於追隨那些古怪難懂的文字,誰又能憑借古代的繙譯來溝通呢? 我深知文化尚未喪失,但幾時又畏懼那無的放矢的虛弓呢?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文化傳承的深刻思考和對時代變遷的感慨。詩中,“刮目經年別”一句,既躰現了詩人對友人進步的驚喜,也隱含了對時間流逝的感慨。後文通過對“四聲”、“六義”的提及,強調了文化傳統的保持與傳承。而“恥逐蝌文亂”則反映出詩人對盲目追求古怪難懂之學的批判態度。最後,“斯文知未喪,幾複畏虛弓”則表達了對文化衰落的擔憂,以及對無的放矢、空洞無物的批評。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對文化價值的堅守和對時代變遷的敏銳洞察。

王夫之

王夫之

明末清初湖南衡陽人,中年一度改名壺,字而農,號姜齋、夕堂、一瓢道人、雙髻外史。明崇禎十五年舉人。南明永曆時任行人司行人。旋歸居衡陽石船山。永曆政權覆滅後,曾匿居瑤人山區,後在石船山築土室名觀生居,閉門著書。自署船山病叟,學者稱船山先生。吳三桂反清兵起,夫之又逃入深山。終其身不剃髮。治學範圍極廣,於經、史、諸子、天文、曆法、文學無所不通,有《正蒙注》、《黃書》、《噩夢》、《讀通鑑論》、《姜齋詩話》等。《船山遺書》至道光間始刻,同治間始有全書,後又有增收,至三百五十八卷。 ► 15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