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二年元日日食

· 王縝
正德二年春,正月上元日。 太陽行近西,圓光漸虧蝕。 初驚月上弦,復訝晦還魄。 天道雖雲幽,人事詎爲得。 曾是妾乘夫,曾是臣抗極。 曾是佞倖昌,曾是蠻夷猾。 曾是我諫官,匡救乏忠赤。 曾是太史氏,美惡失真實。 曾是心膂病,調燮未有力。 曾是股肱惰,依違怠若職。 曾是執法偏,冤枉無與直。 曾是支度費,箕斂事掊尅。 曾是土木興,居者未有室。 曾是干戈縻,行者未得息。 曾是風俗頹,教化未扶植。 曾是綱紀淪,激揚未嚴密。 曾是正直疏,鳴鳳多擯斥。 曾是讒邪顯,燕石作圭璧。 曾是牧伯輕,承宣亦壅塞。 曾是郡令虛,孤寡不遑恤。 百度苟無愆,羣沴何能入。 撾鼓徒爾喧,大書宜直筆。 所以我作歌,反己先自責。 告爾百君子,秉心同汲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正德二年:明朝時期的一個年號,即公元1507年。
  • 元日:農曆新年的第一天。
  • 上元日:農曆正月十五,即元宵節。
  • 太陽行近西:指太陽接近西方地平線,即日落時分。
  • 虧蝕:指日食或月食時,天體被遮蓋而變暗。
  • 月上弦:月亮呈現半圓形,即上弦月。
  • 晦還魄:指月亮在月末消失,魄指月亮的靈魂。
  • 天道:自然界的規律。
  • 人事:人類社會的事務。
  • 妾乘夫:指婦女欺壓丈夫。
  • 臣抗極:指臣子反抗君主。
  • 佞倖昌:指奸佞之徒得勢。
  • 蠻夷猾:指外族的侵擾。
  • 諫官:負責向君主進諫的官員。
  • 匡救:糾正錯誤,救助危難。
  • 忠赤:忠誠。
  • 太史氏:古代負責記載歷史的官員。
  • 美惡失真實:指記載歷史時好壞不分,失去真實性。
  • 心膂病:比喻國家的根本問題。
  • 調燮:調和,治理。
  • 股肱惰:比喻重要官員懶惰。
  • 依違怠若職:指官員不履行職責,猶豫不決。
  • 執法偏:指司法不公。
  • 箕斂事掊尅:指苛捐雜稅,壓榨百姓。
  • 土木興:指大興土木,建造宮殿等。
  • 干戈縻:指戰爭不斷。
  • 教化未扶植:指教育未能得到重視和發展。
  • 綱紀淪:指法律和道德淪喪。
  • 正直疏:指正直的人被疏遠。
  • 讒邪顯:指讒言和邪惡之人顯赫。
  • 燕石作圭璧:比喻把普通的東西當作珍貴之物。
  • 牧伯輕:指地方官員輕視。
  • 承宣亦壅塞:指傳達命令的渠道堵塞。
  • 郡令虛:指地方官員空缺或不稱職。
  • 孤寡不遑恤:指對孤兒寡婦不加照顧。
  • 百度苟無愆:指各種制度如果沒有錯誤。
  • 羣沴何能入:指各種災害無法侵入。
  • 撾鼓:敲鼓。
  • 大書宜直筆:指書寫歷史應該直筆不諱。
  • 反己先自責:指反省自己,首先責備自己。
  • 秉心同汲汲:指大家都要急切地努力。

翻譯

在正德二年的春天,正月十五這一天,太陽接近西邊的地平線,圓形的陽光逐漸被遮蔽,發生了日食。最初我以爲是上弦月出現,後來又驚訝地發現這是月亮在月末消失的跡象。雖然天道深奧難測,但人類社會的事務難道就沒有責任嗎?曾經有婦女欺壓丈夫,臣子反抗君主;曾經有奸佞之徒得勢,外族侵擾;曾經有諫官未能忠於職守,糾正錯誤;曾經有太史氏記載歷史失真;曾經有國家的根本問題未得到妥善治理;曾經有重要官員懶惰不履行職責;曾經有司法不公,百姓受冤;曾經有苛捐雜稅,壓榨百姓;曾經有大興土木,百姓無家可歸;曾經有戰爭不斷,百姓無法安寧;曾經有教育未能得到重視;曾經有法律和道德淪喪;曾經有正直的人被疏遠;曾經有讒言和邪惡之人顯赫;曾經有地方官員輕視,命令傳達受阻;曾經有地方官員空缺,孤兒寡婦無人照顧。如果各種制度沒有錯誤,那麼各種災害就無法侵入。敲鼓只是徒勞的喧鬧,書寫歷史應該直筆不諱。因此我作這首歌,首先反省自己,責備自己。告訴你們這些君子,大家都要急切地努力。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正德二年元日日食的描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種種問題和弊端。詩人以天象變化爲引子,深刻批判了社會的不公和人心的敗壞,表達了對國家未來的深切憂慮。詩中列舉了從家庭到國家,從個人到社會的多個層面的問題,展現了詩人對時局的全面觀察和深刻思考。最後,詩人呼籲所有有識之士共同努力,改善社會狀況,體現了詩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王縝

明廣東東莞人,字文哲。弘治六年進士。授兵科給事中,強直敢言。正德初爲雲南左參政,忤劉瑾,藉故罰米五百石,售家產以償。累遷右副都御史,巡撫蘇鬆諸府,督兵殲劉七於狼山。世宗即位,升南京戶部尚書。卒官。 ► 42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