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遣興五十八首其二

半綹猶存活氣呵,泥龍愛雨莫嫌波。 三生鬼死還成畢,一尺仙高舊惹魔。 粥飯充腸從背餒,塵沙侵眼幸眉多。 龍門無事須燒尾,只此當檐掛雀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半綹(liǔ):半縷,形容極少。
  • 泥龍:泥塑的龍,比喻無用之物。
  • 三生:佛教用語,指前生、今生、來生。
  • 鬼死:指死亡。
  • :完成,結束。
  • 一尺仙:指極小的仙人,比喻微不足道。
  • 舊惹魔:舊時招惹的魔障,指過去的困擾。
  • 粥飯充腸:指勉強維持生活。
  • 從背餒:從背後感到飢餓。
  • 塵沙侵眼:比喻外界的困擾和煩惱。
  • 幸眉多:幸好眉毛多,比喻有遮掩或保護。
  • 龍門:指科舉考試中的進士及第,比喻成功。
  • 燒尾:古代傳說中鯉魚跳過龍門後,尾巴會燒掉變成龍,比喻成功後的變化。
  • 當檐掛雀羅:指在屋檐下掛着捕鳥的網,比喻無所作爲。

翻譯

半縷氣息尚存,泥塑的龍喜愛雨水,不嫌棄波浪。 三生的輪迴,死亡即是終結,一尺高的仙人,舊日招惹的魔障。 粥飯勉強填飽肚子,背後仍感飢餓,塵沙侵擾眼睛,幸好眉毛能遮掩。 龍門無事,需燒掉尾巴,只在檐下掛着捕鳥的網。

賞析

這首詩通過寓言和比喻,表達了詩人對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詩中「泥龍愛雨莫嫌波」寓意即使身處困境,也應保持樂觀態度。而「三生鬼死還成畢」則反映了詩人對生命終結的冷靜認識。最後兩句「龍門無事須燒尾,只此當檐掛雀羅」則流露出對功名利祿的超然態度,認爲真正的成功不是外在的榮耀,而是內心的平靜與自在。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體現了王夫之深邃的人生哲學。

王夫之

王夫之

明末清初湖南衡陽人,中年一度改名壺,字而農,號姜齋、夕堂、一瓢道人、雙髻外史。明崇禎十五年舉人。南明永曆時任行人司行人。旋歸居衡陽石船山。永曆政權覆滅後,曾匿居瑤人山區,後在石船山築土室名觀生居,閉門著書。自署船山病叟,學者稱船山先生。吳三桂反清兵起,夫之又逃入深山。終其身不剃髮。治學範圍極廣,於經、史、諸子、天文、曆法、文學無所不通,有《正蒙注》、《黃書》、《噩夢》、《讀通鑑論》、《姜齋詩話》等。《船山遺書》至道光間始刻,同治間始有全書,後又有增收,至三百五十八卷。 ► 15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