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立秋

年來樹木摧應盡,衰落何因別蚤秋。 近海好風初及岸,遠山微月漸生樓。 吟詩不厭吟千遍,飲酒何妨飲百甌。 惆悵一年今又半,漁竿辜負蓼花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己亥:中國古代干支紀年法中的一年。
  • 立秋:二十四節氣之一,標誌着秋季的開始。
  • 蚤秋:早秋,即初秋。
  • 近海:靠近海的地方。
  • 遠山微月:遠處的山和微弱的月光。
  • :古代的酒器,這裏指酒杯。
  • 惆悵:因失望或失意而感到悲傷。
  • 漁竿:釣魚用的竿子。
  • 蓼花洲:長滿蓼花的河洲,蓼花是一種水生植物,常用來象徵秋天的景象。

翻譯

近年來,樹木似乎都被摧毀殆盡,爲何初秋就如此衰落。靠近海的地方,好風剛剛吹到岸邊;遠處的山巒上,微弱的月光漸漸升起在樓閣之上。吟詠詩句,不厭其煩地吟誦千遍;飲酒時,又何妨暢飲百杯。一年又過去了一半,感到悲傷的是,漁竿辜負了那長滿蓼花的河洲。

賞析

這首作品以立秋爲背景,通過對自然景物的細膩描繪,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和對自然美景的留戀。詩中「近海好風初及岸,遠山微月漸生樓」一句,以遠近景物的對比,展現了秋夜的寧靜與遼闊。後兩句「吟詩不厭吟千遍,飲酒何妨飲百甌」則流露出詩人對生活的熱愛和豁達態度。結尾的「惆悵一年今又半,漁竿辜負蓼花洲」則深刻表達了詩人對逝去時光的無奈和對未能盡情享受自然之美的遺憾。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對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王邦畿

明末清初廣東番禺人。王隼父。明末副貢。隱居羅浮。以詩名。有《耳鳴集》。 ► 41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