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晚泊二首

春來客思獨蕭騷,處處東田沒野蒿。 雷雨滿江喧日夜,扁舟經月住風濤。 流民失業乘時橫,原獸爭羣薄暮號。 卻憶鹿門棲隱地,杖藜壺榼餉東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蕭騷(xiāo sāo):形容心情煩亂。
  • 東田:東邊的田地。
  • 野蒿(yě hāo):野生的蒿草。
  • 扁舟(piān zhōu):小船。
  • 流民:因戰亂或自然災害而流離失所的百姓。
  • 乘時:趁機。
  • 原獸:野獸。
  • 薄暮(bó mù):傍晚。
  • 鹿門:地名,指隱居之地。
  • 棲隱:隱居。
  • 杖藜(zhàng lí):拄著藜杖,指行走。
  • 壺榼(hú kē):盛酒的器具。
  • (xiǎng):送飯。
  • 東臯(dōng gāo):東邊的田野。

繙譯

春天來臨,我這客居他鄕的人心情格外煩亂,東邊的田地都被野蒿覆蓋。雷雨在江麪上日夜喧騰,我乘坐的小船經過一個月的風濤,終於停泊下來。流離失所的百姓趁機橫行,野獸在傍晚爭鬭嚎叫。此時,我不禁想起隱居在鹿門的日子,那時我會拄著藜杖,帶著酒壺,去東邊的田野送飯。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春天江邊的景象,通過對比自然與人事的變遷,表達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懷唸和對現實世界的感慨。詩中“雷雨滿江喧日夜”一句,既描繪了江上雷雨的壯觀景象,也隱喻了社會的動蕩不安。後兩句通過對流民和野獸的描寫,進一步反映了社會的混亂和人民的苦難。最後,詩人通過對鹿門隱居生活的廻憶,表達了對平靜生活的曏往和對現實的不滿。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深厚的藝術功底和人文關懷。

王守仁

王守仁

明浙江餘姚人,初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子。十五歲訪客居庸、山海間,縱觀山川形勝。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劉瑾,廷杖,謫貴州龍場驛丞。瑾誅,任廬陵知縣。十一年,累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鎮壓大帽山、浰頭、橫水等處山寨凡八十四處民變,設崇義、和平兩縣。十四年,平寧王朱宸濠之亂。世宗時封新建伯。嘉靖六年總督兩廣兼巡撫,鎮壓斷藤峽瑤民八寨。先後用兵,皆成功迅速。以病乞歸,行至南安而卒。其學以致良知爲主,謂格物致知,當自求諸心,不當求諸物。弟子極衆,世稱姚江學派。以曾築室陽明洞中,學者稱陽明先生。文章博大昌達,初刻意爲詞章,後不復措意工拙,而行墨間自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 9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