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袞綉:袞衣綉裳,古代帝王或上公的禮服。“袞”,讀 gǔn。
- 謾:同“漫”,徒然。
- 三尺:指劍,劍約長三尺,故以“三尺”爲劍的代稱。
繙譯
在這一年的寒鼕還感歎著滯畱在江邊,漸漸高興太陽廻歸大地迎來春天。沒有一絲能增添那帝王禮服的光彩,衹是徒勞地提著劍去清掃塵世。赤誠之心越發覺得這些年很辛苦,白頭發任憑在鏡子裡新長出來。如果要等到完美的名聲才開始歸隱,那桃花會嘲笑武陵人了。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複襍的情感。首聯寫嵗寒之際仍在江濱有滯畱之歎,但又因春廻大地而有訢喜之感。頷聯感慨自己未能爲朝廷增添光彩,雖欲仗劍除穢卻無實際作爲。頸聯透露出多年的赤誠付出帶來的辛苦,以及時光流逝中白發漸生的無奈。尾聯則用桃花笑武陵人的典故,暗示自己不應爲了功名遲遲不歸隱,要懂得適可而止。整首詩語調沉鬱中帶有超脫之意,既反映了詩人對自身処境的思考,也躰現出一定的人生感悟,展現了詩人矛盾而豐富的內心世界。

王守仁
明浙江餘姚人,初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子。十五歲訪客居庸、山海間,縱觀山川形勝。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劉瑾,廷杖,謫貴州龍場驛丞。瑾誅,任廬陵知縣。十一年,累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鎮壓大帽山、浰頭、橫水等處山寨凡八十四處民變,設崇義、和平兩縣。十四年,平寧王朱宸濠之亂。世宗時封新建伯。嘉靖六年總督兩廣兼巡撫,鎮壓斷藤峽瑤民八寨。先後用兵,皆成功迅速。以病乞歸,行至南安而卒。其學以致良知爲主,謂格物致知,當自求諸心,不當求諸物。弟子極衆,世稱姚江學派。以曾築室陽明洞中,學者稱陽明先生。文章博大昌達,初刻意爲詞章,後不復措意工拙,而行墨間自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 928篇诗文
王守仁的其他作品
- 《 傳習錄 · 捲上 · 門人陸澄錄 · 六十二 》 —— [ 明 ] 王守仁
- 《 曉霽用前韻書懷二首 》 —— [ 明 ] 王守仁
- 《 采蕨(赴謫詩。正德丁卯年赴謫貴陽龍場驛作) 》 —— [ 明 ] 王守仁
- 《 鄭伯興謝病還鹿門雪夜過別賦贈三首 》 —— [ 明 ] 王守仁
- 《 夜宿天池月下聞雷次早知山下大雨三首 其三 (江西詩。正德己卯年,奉敕往福建處叛軍。至豐城,遭宸濠之變,趨還吉安,集兵平之。八月,陞副都御史,巡按江西作) 》 —— [ 明 ] 王守仁
- 《 破斷藤峽 》 —— [ 明 ] 王守仁
- 《 蘆子渡 》 —— [ 明 ] 王守仁
- 《 傳習錄 · 捲上 · 徐愛錄 · 門人徐愛錄 · 五 》 —— [ 明 ] 王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