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 · 捲上 · 徐愛錄 · 門人徐愛錄 · 五
愛因未會先生“知行合一”之訓,與宗賢、唯賢往復辯論,未能決,以問於先生。
先生曰:“試舉看。”
愛曰:“如今人盡有知得父當孝、兄當弟者,卻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與行分明是兩件。”
先生曰:“此已被私慾隔斷,不是知行的本體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聖賢教人知行,正是要復那本體,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罷。故《大學》指個真知行與人看,說‘如好好色,如惡惡臭’。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只見那好色時已自好了,不是見了後又立個心去好。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只聞那惡臭時已自惡了,不是聞了後別立個心去惡。如鼻塞人雖見惡臭在前,鼻中不曾聞得,便亦不甚惡,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稱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稱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曉得說些孝、弟的話,便可稱爲知孝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飢,必已自飢了。知行如何分得開?此便是知行的本體,不曾有私意隔斷的。聖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謂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卻是何等緊切着實的工夫,如今苦苦定要說知行做兩個,是什麼意?某要說做一個,是什麼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說一個兩個,亦有甚用?”
愛曰:“古人說知行做兩個,亦是要人見個分曉,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
先生曰:“此卻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嘗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說一個知,又說一個行者,只爲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個冥行妄作,所以必說個知,方纔行得是。又有一種人,茫茫蕩蕩懸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實躬行,也只是個揣摸影響,所以必說一個行,方纔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補偏救弊的說話,若見得這個意時,即一言而足。今人卻就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爲必先知了,然後能行。我如今且去講習討論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來已非一日矣。某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又不是某鑿空杜撰,知行本體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時,即說兩個亦不妨,亦只是一個;若不會宗旨,便說一個,亦濟得甚事?只是閒說話。”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所属合集
譯文
徐愛由於未能理解先生“知行合一”的主張,與宗賢和唯賢再三討論,仍未能明白,於是向先生請教。
先生說:“不妨舉個例子說明。”
徐愛說:“現在人都知道孝父敬兄的道理,行動上卻不能孝敬。可見知與行分明是兩碼事。”
先生說:“這種情況就是已被私慾迷惑了,不屬於知行的原意。沒有知而不行的事。知而不行,就是沒有真正明白。聖賢教人知和行,正是要恢復原本的知與行,並非隨便地告訴怎樣去知與行便了事。所以《大學》用‘如好好色,如惡惡臭’來啓示人們,什麼是真正的知與行。見好色屬於知,喜好色屬於行。在見到好色時就馬上喜好它了,不是見了以後另外再起個心意去喜好。聞到惡臭屬於知,厭惡惡臭屬於行。聞到惡臭時已經覺得厭惡了,不是聞了以後再起個心意去厭惡它。一個人如果鼻塞,就是發現惡臭在跟前,鼻子沒有聞到,也根本不會特別討厭了,亦因他未曾知臭。這就好像說某人知孝知悌,絕對是他已經行孝行悌了,纔可以稱他知孝知悌。不是他只知說些孝悌的話,就可以稱他爲知孝知悌。再如知痛,絕對是他自己痛了,才知痛;知寒,絕對是自己覺得寒冷;知飢,絕對是自己肚子飢餓了。知和行怎麼分得開呢?這便是知和行的原意,不曾被私慾迷惑。聖人教人一定要這樣,纔可以稱之爲知。不然,只是未曾知曉。這都是多麼緊切實際的功夫啊,如今,非要把知行說成是兩回事,是什麼意思?我要把知行說成是一回事,是什麼意思?若不懂得我立言的宗旨,只管說一碼事兩碼事,又有什麼用呢?”
徐愛說:“古人把知行說成兩回事,也只是讓人有所區分,一邊做知的功夫,一邊做行的功夫,這樣功夫才能落到實處。”
先生說:“這樣做就丟失了古人的宗旨了。我曾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初始,行是知的結果。如果深諳知行之理,若說知,行已自在其中了;若說行,知也自在其中了。古人之所以分開說,是因爲有一種人,稀裏糊塗去做,全然不理解這樣做的原因和道理,也只是肆意妄爲,所以必須有一個知,他才能行得端正。還有一種人,異想天開,只會空想,全然不肯切實力行,只是無端空想,所以說一個行,他方能知得真切。這是古人不得已,補偏救弊的說法,如果認識到了這一點,一句話足夠。現今的人非要把知行分爲兩件事去做,認爲是先知後行。因此,我就先去講習討論做知的功夫,等知得真切,再去做行的功夫,所以終生不得行者,必定終生不得知。這不是小病小痛,而是由來已久。我現在說知行合一,正是對症下藥,這並非我憑空捏造,知行本體本來就是這樣。現在如果知曉我立論的主旨,即使把知行分開說也無妨,其實仍是一體;如果不曉我立論的主旨,即使說知行合一,又有何作用?只不過是說些無用的話罷了。”
注釋
宗賢:黃綰(1477—1551)字,號久庵,浙江黃岩人,歷任至禮部尚書。嘉靖元年拜陽明爲師。
唯賢:顧應祥(1483—1565)字,號箬溪,浙江長興人,歷任至兵部侍郎,少受業於陽明,作《傳習錄疑》。
《大學》第六章:“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
惟,通“維”。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你提供的內容並非古詩詞,而是一段文言文議論,請你確認是否輸入有誤。如果你需要我對這段文言文進行翻譯和賞析,可以隨時告訴我。

王守仁
明浙江餘姚人,初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子。十五歲訪客居庸、山海間,縱觀山川形勝。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劉瑾,廷杖,謫貴州龍場驛丞。瑾誅,任廬陵知縣。十一年,累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鎮壓大帽山、浰頭、橫水等處山寨凡八十四處民變,設崇義、和平兩縣。十四年,平寧王朱宸濠之亂。世宗時封新建伯。嘉靖六年總督兩廣兼巡撫,鎮壓斷藤峽瑤民八寨。先後用兵,皆成功迅速。以病乞歸,行至南安而卒。其學以致良知爲主,謂格物致知,當自求諸心,不當求諸物。弟子極衆,世稱姚江學派。以曾築室陽明洞中,學者稱陽明先生。文章博大昌達,初刻意爲詞章,後不復措意工拙,而行墨間自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 928篇诗文
王守仁的其他作品
相关推荐
- 《 傳習錄 · 捲上 · 徐愛錄 · 門人徐愛錄 · 九 》 —— [ 明 ] 王守仁
- 《 傳習錄 · 卷下 · 門人黃修易錄 · 七 》 —— [ 明 ] 王守仁
- 《 傳習錄 · 卷下 · 門人黃省曾錄 · 三十四 》 —— [ 明 ] 王守仁
- 《 傳習錄 · 卷中 · 答歐陽崇一 · 三 》 —— [ 明 ] 王守仁
- 《 傳習錄 · 捲上 · 門人陸澄錄 · 三 》 —— [ 明 ] 王守仁
- 《 傳習錄 · 卷下 · 門人黃直錄 · 三 》 —— [ 明 ] 王守仁
- 《 傳習錄 · 卷下 · 門人黃以方錄 · 四 》 —— [ 明 ] 王守仁
- 《 傳習錄 · 卷下 · 門人黃修易錄 · 二 》 —— [ 明 ] 王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