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蕨(赴謫詩。正德丁卯年赴謫貴陽龍場驛作)

采蕨西山下,扳援陟崔嵬。 遊子望鄉國,淚下心如摧。 浮雲塞長空,頽陽不可回。 南歸斷舟楫,北望多風埃。 已矣供子職,勿更貽親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扳援:即「攀援」,指抓住或依附他物而移動、上升。
  • ****陟(zhì):登高。
  • ****崔嵬(wéi):形容山勢高峻。
  • 鄉國:家鄉、祖國。
  • 心摧:內心痛苦猶如遭受摧殘。
  • 頹陽:落日。
  • ****舟楫(jí):船隻。楫,船槳。
  • 已矣:罷了,算了。
  • 供子職:盡到做子女應盡的職責。
  • :遺留,留下。

翻譯

我在西山之下采摘蕨菜,一路攀援登上那高峻的山崗。漂泊遠行的遊子遙望家鄉,傷心落淚,內心痛苦得像要被摧毀一樣 。天上飄浮的雲朵佈滿了整個天空,那西沉的落日再也無法返回。向南回去的水路已斷絕了船隻,向北眺望只見塵煙瀰漫。罷了!還是盡力盡到做子女的職責,不要再給雙親留下哀愁吧。

賞析

這首詩是王守仁被貶謫赴貴陽龍場驛途中所作。開篇通過「採蕨」「扳援陟崔嵬」描寫自己在艱難環境中的活動,營造出一種艱辛、落魄的氛圍。「遊子望鄉國,淚下心如摧」直白地抒發了他濃重的思鄉之情,被貶謫的痛苦和對故鄉的眷戀盡在其中。「浮雲塞長空,頹陽不可回」借景抒情,以陰雲蔽天、落日難返,象徵自己仕途的不順和命運的艱難。「南歸斷舟楫,北望多風埃」進一步強化了這種無奈感,南北都不是歸處,自己陷入一種迷茫無助的境地。最後「已矣供子職,勿更貽親哀」則是情緒的轉變,從之前的哀嘆轉爲決定盡孝,不使親人哀傷,體現出他的理智與擔當。整首詩情感真摯深沉,既有對自身遭遇的悲憤,又有對家庭的責任感,情景交融,展現了詩人在人生困境中的複雜心境 。

王守仁

王守仁

明浙江餘姚人,初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子。十五歲訪客居庸、山海間,縱觀山川形勝。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劉瑾,廷杖,謫貴州龍場驛丞。瑾誅,任廬陵知縣。十一年,累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鎮壓大帽山、浰頭、橫水等處山寨凡八十四處民變,設崇義、和平兩縣。十四年,平寧王朱宸濠之亂。世宗時封新建伯。嘉靖六年總督兩廣兼巡撫,鎮壓斷藤峽瑤民八寨。先後用兵,皆成功迅速。以病乞歸,行至南安而卒。其學以致良知爲主,謂格物致知,當自求諸心,不當求諸物。弟子極衆,世稱姚江學派。以曾築室陽明洞中,學者稱陽明先生。文章博大昌達,初刻意爲詞章,後不復措意工拙,而行墨間自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 9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