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詩二十四首

五嶽煙霞連不斷,三山洞穴去應通。 石窗欹枕疏疏雨,水碓無人浩浩風。 童子唸經深竹裏,獼猴拾蝨夕陽中。 因思往事拋心力,六七年來楚水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五嶽: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
  • 煙霞:指山水景色,多用於形容山水的美麗。
  • 三山:傳說中的海上三神山,即蓬萊、方丈、瀛洲。
  • 洞穴:山中的洞窟。
  • 石窗:山石間的天然洞口,形似窗戶。
  • 欹枕:斜靠着枕頭。欹(qī),傾斜。
  • 水碓:古代利用水力推動的舂米工具。
  • 浩浩風:形容風勢很大。
  • 童子:年輕的僧人或道士。
  • 唸經:誦讀佛經。
  • 深竹:茂密的竹林。
  • 獼猴:猴子的一種。
  • 拾蝨:捉身上的蝨子。
  • 夕陽:傍晚的太陽。
  • 往事:過去的事情。
  • 拋心力:耗費心力。
  • 楚水:楚地的河流,這裏泛指楚地。

翻譯

五嶽的煙霞連綿不斷,三山的洞穴想必是相通的。 石窗邊斜靠着枕頭,聽着稀疏的雨聲,水碓在無人的浩蕩風中靜靜轉動。 童子在深竹林中唸經,獼猴在夕陽下捉蝨子。 回想起往事,不禁耗費了心力,六七年來我一直在楚水的東邊。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幅山居生活的寧靜畫面,通過「五嶽煙霞」、「三山洞穴」等自然元素,展現了詩人對自然的熱愛和對隱居生活的嚮往。詩中「石窗欹枕」、「水碓無人」等細節描寫,傳達出一種超脫塵世的寧靜與淡泊。後兩句則透露出詩人對過往的回憶和對現狀的感慨,表達了一種歷經滄桑後的淡然與超脫。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體現了貫休詩歌的清新脫俗和深邃意境。

貫休

貫休

五代時僧。婺州蘭溪人,俗姓姜,字德隱,號禪月大師。七歲投本縣和安寺出家。苦節峻行,傳《法華經》、《起信論》,精其奧義。錢鏐重之。後入蜀,王建待之厚。工草書,時人比之閻立本、懷素。善繪水墨羅漢,筆法堅勁誇張,世稱“梵相”。有詩名。嘗有詩云:“一瓶一鉢垂垂老,萬水千山得得來。”人呼得得來和尚。有《禪月集》。 ► 73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