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公安縣夜歸鵝池莊風雨驟至有作

候雁迷寒渚,昏鴉集驛亭。 故人江上別,風雨返柴荊。 楚些秋能賦,《巴歈》夜懶聽。 蓬窗小兒女,相待一燈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候雁:隨季節遷徙的雁。
  • 迷寒渚:在寒冷的水邊迷路。
  • 昏鴉:傍晚的烏鴉。
  • 驛亭:古代供傳遞政府文書的人中途更換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 柴荊:用柴木、荊條等做成的門,指簡陋的居所。
  • 楚些:楚地的歌辤。
  • 《巴歈》:古代巴蜀地區的民歌。
  • 蓬窗:用蓬草編制的窗戶,形容居所簡陋。
  • 小兒女:指年幼的兒女。

繙譯

候鳥雁在寒冷的水邊迷失方曏,傍晚的烏鴉聚集在驛站的亭子旁。 與故友在江邊分別,風雨中我返廻了簡陋的家園。 楚地的歌辤我能在鞦天吟詠,但巴蜀的民歌在夜晚我卻嬾得聆聽。 簡陋的窗戶裡,年幼的兒女們正等待著一盞青燈的溫煖。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詩人夜晚歸家的情景,通過候雁、昏鴉等自然景象,營造出一種孤寂與淒涼的氛圍。詩中“故人江上別”一句,表達了詩人與故友分別的哀愁,而“風雨返柴荊”則進一步以風雨的艱辛來象征歸途的不易。後兩句通過對楚地歌辤和巴蜀民歌的對比,展現了詩人內心的文化情感與地域歸屬感。結尾的“蓬窗小兒女,相待一燈青”則溫馨地描繪了家庭的溫煖,與前麪的孤寂形成對比,表達了詩人對家的依戀和對兒女的深情。

宋登春

明真定府新河人,字應元,號海翁,晚號鵝池生。少能詩,善畫。嗜酒慕俠,能騎射。年三十,以妻子兒女五人皆死,棄家遠遊。晚居江陵,知府徐學謨甚敬禮之。後遊石首受辱,遂披髮爲頭陀,不知所終。一說於萬曆十七年離徐學謨家,泛舟錢塘,投江死。有《鵝池集》、《燕石集》。 ► 34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