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泫(xuàn):水珠下滴的樣子。
- 鶒(chì):古書上說的一種像鴛鴦的水鳥。
- 青女:傳說中掌琯霜雪的女神。
- 螿(jiāng):一種蟬。
繙譯
在水的西邊雲的北邊,似錦的花苞上露珠下滴,使其失去了原有鮮豔的顔色。夜晚寒冷,花外睡著一對水鳥。不要唱起江南的歌謠,誰會是那鷓鴣聲中的過客呢? 冷漠薄情的青女掌琯著花的名冊。粉色花朵憂愁,紅色花朵哀怨,蟬鳴急切悲啼。明月高照,我已厭倦聆聽山陽笛曲。遠望那遙遠的大雁,在千裡楚天的碧空飛翔。
賞析
這首詞營造了一種清冷、哀怨的氛圍。上闋通過描寫水西雲北的景色,以及露水打溼花苞、夜寒花外眠鳥的情景,烘托出一種孤寂的氛圍。下闋用青女司花籍、粉愁紅怨啼螿急等景象,進一步強化了哀怨的情感,最後以倦聽山陽笛、征鴻楚天碧作結,表達了一種迷茫和悵惘之情。整首詞情景交融,以景襯情,將作者內心的情感細膩地表達出來,給人以深沉的感受。
仇遠
仇遠,字仁近,一字仁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餘杭溪上之仇山,自號山村、山村民,人稱山村先生。元代文學家、書法家。元大德年間(公元1297年~公元1307年)五十八歲的他任溧陽儒學教授,不久罷歸,遂在憂鬱中游山河以終。
仇遠生性雅澹,喜歡遊歷名山大川,每每寄情於詩句之中。宋末即以詩名與當時文學家白珽並稱於兩浙,人稱“仇白”。他好交友,與趙孟頫、戴表元、方鳳、黃洪、方回、吾丘衍、鮮于樞、張雨、張翥、莫維賢等文人墨客均有來往,互相贈答。仇遠生當亂世,詩中不時流露出對國家興亡、人事變遷的感嘆,如《采薇吟》、《和範愛竹》、《題趙鬆雪迷禽竹石圖》、《挽陸右丞秀夫》、《懷古)、《鳳凰山故宮》、《朝天門城角》等。仇遠在南宋已有詩名,而詞風大致與北宋詞人周邦彥和南宋詞人姜夔相近。
仇遠著有《金淵集》六卷,皆官溧陽時所作,清人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另有《興觀集》、《山村遺集》,是清項夢昶所編,殘缺不全。據詩人方回在仇遠四十一歲時說:“予友武林仇仁近,早工爲詩,晚乃漸以不求工,有稿二千篇有餘。”看來仇遠作品至今散失甚多。詞集《無絃琴譜》,多是寫景詠物之作。《稗史》一卷,是筆記小說,文字簡潔,其中有些故事,筆調流暢,趣味橫生。明代陶宗儀在《書史會要》中對仇遠的書法也有專門的論述。說仇遠的楷書學歐陽詢,行、草也善。傳世的作品有《七言詩卷》。
► 78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