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文暢師北遊
註釋
- 四門館:唐時國立大學之一,屬國子監。
- 謁(yè):拜見。
- 輗軏(ní yuè):輗,車轅前端與車衡銜接處的銷釘。軏,車子轅端與橫木相銜接的關鍵。在這裏指代複雜人事。
- 攣拘(luán jū):束縛。
- 戒轄:準備車具。
- 薦紳:也作「縉紳」,指官員。
- 閟(bì):閉門。
- 剞劂(jī jué):雕刻用的刀具,這裏指文暢師創作的文章。
- 黥刖(qíng yuè):黥,古代的一種刑罰,刺面。刖,古代砍掉腳的酷刑。
- 排訐(pái jié):抨擊。
- 窙豁(xiāo huò):開闊。
- 暍(yē):中暑。
- 樾(yuè):樹蔭。
- 怛(dá):驚恐。
- 含噦(huì):想要嘔吐,內心痛苦。
- 䎀狘(kuáng xuē):原文應是「寰瀛」,意爲天下。
- 飄戾(lì):飄蕩。
- 鸇鷢(zhān zhuó):泛指鳥,這裏代指自由。
- 垡(fá):耕地。
- 獫猲(xiǎn hè):泛指猛犬。
翻譯
往昔在四門館時,清晨有僧人前來求見。他說自己本是吳地人,年少時在城闕附近學習。已經徹底探究了佛法根源,也大略知曉人事。但受束縛壓抑着本真,準備好車馬想遠行。官員中的文人墨客,名聲顯赫光照前人。文暢師向他們求送行詩,多次登門哪怕摔倒也不放棄。如今已積累了十多卷,內容豐富似斧鉞般有力。先生(文暢師)居於僻巷深宅,我都沒能看到他寫的文章。又聽說他深諳大道,只是不知走何路來彌補人生的瑕疵。他拿出自己囊中文章,聽起來內容清新高雅。我曾勸僧人安心,也爲他草寫序文多有直言論爭。上可論及遠古開端施賞罰的道理,下能爲迷惑之人開啓心智,思路如開闊之地挖去樹根。僧人當時似未聽懂,就像喝了水仍難緩解中暑的熱。
他一出門踏上風塵,日子多如髮絲流逝。我三年被貶到荒嶺,守着縣域坐在深深的樹蔭裏。徵收租稅聚集各種稀罕物,奇異的法規讓人驚恐。身處邊遠窮困之地無人能傾談,內心痛苦鬱悶。昨天得到京官職位,對着牆壁看到蠍子都覺得歡喜。更何況遇到舊日親朋好友,親密如同比翼鳥和比肩獸。長安城中大戶人家衆多,婚喪喜慶的事讓人很少有休息的時候。而文暢師能經常來看望我,重視情誼內心安定令人讚揚。
當今聖明政治剛剛開始,皇上恩澤普濟天下。爲何你不安閒度日,卻要飄飄蕩蕩追逐自由。僕射鎮守北方邊城,威望德操震懾胡羯等少數民族。相公(張弘靖)鎮守幽州,功勳卓著史冊留名。邊地有酒場中舞女輕舞,捕獵的騎兵圍繞邊疆明月。你的行囊中若有寶物打開,自能尋得渡口的船筏。從此能富足享受裘衣寶馬,哪裏還會再去吃野菜野草。我期望報答君恩後,便告病回鄉到老耕種。以茅屋爲身之所,放縱心意驅使獵犬。等僧人你回來再訪,還有山中可挖掘的山藥可供烹煮。
賞析
這首詩是韓愈送別文暢師北遊之作。詩中先是回顧與文暢師相識之初,文暢師對學問的鑽研及作詩求送行詩的執着。接着講述自己經歷貶謫困境,與如今回到長安的不同心境變化。詩中多處借文暢師出遊之事,寄託自己對聖政的期待,以及表達自己對功名利祿的態度,兼具對友人北遊的勸誡與美好期許。詩歌語言古樸,敘述多平實之事,卻飽含真摯情感。在結構上層層深入,借景抒情、敘事抒情相互融合。風格上既有散文式的鋪陳敘述,又不乏詩歌的韻律韻味,充分體現了韓愈以文爲詩的特色,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以及文人的心態和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