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

· 岳飛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爲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
拼音

譯文

昨夜,寒秋蟋蟀不住哀鳴,夢迴故鄉,千里燃戰火,被驚醒,已三更。站起身,獨繞臺階踽踽行。四周靜悄悄,簾外,一輪淡月正朦朧。 爲國建功留青史,未老滿頭霜星星。家山松竹蒼老,無奈議和聲起、阻斷了歸程。想把滿腹心事,付與瑤琴彈一曲。可是高山流水知音稀,縱然絃彈斷,又有誰來聽?

注釋

寒蛩(qióng):秋天的蟋蟀。 千里夢:指赴千里外殺敵報國的夢。 三更:指半夜十一時至翌晨一時。 月朧明:月光不明。朧,朦朧。 功名:此指爲驅逐金兵的入侵,收復失地而建功立業。 舊山:家鄉的山。 付:付與。 瑤(yáo)琴:飾以美玉的琴。

南宋紹興七年(公元1137年),正當抗金前線捷報頻傳,凱歌高奏,士氣民心大振,收復中原失地勝利在望的時刻。宋高宗趙構不顧朝野上下的反對,再次起用漢奸秦檜爲樞密使。次年又拜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從此秦檜獨攬大權,極力推行投降賣國政策。廣大軍民抗金救國的積極性受到嚴重的壓抑和摧殘,主戰派趙鼎、王庶、張戒、曾開、胡銓等人都因反對「議和」,觸怒秦檜,相繼被排斥出朝廷,遭到貶謫、流放和編管。岳飛和許多愛國志士一樣,受到投降派的壓制和阻撓,深感自己殺敵報國的理想難以實現,內心充滿了憂憤和抑鬱。 此詞上半闋寫出憂深思遠之情,與阮籍《詠懷》詩第一首“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意境相似。下半闋「白首」二句,表面低沉消極,但實際上正是壯志難酬的孤憤。「欲將」三句,用比興手法點出“知音”難遇的淒涼情懷,甚爲悲傷憂鬱。

賞析

這首《小重山》雖然沒有《滿江紅》家喻戶曉,但是通過不同的風格特點和藝術手法表達了作者隱憂時事的愛國情懷。 上闋着重寫景。「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昨天夜裏蟋蟀一直鳴叫不停,使作者從金戈鐵馬對抗金兵的夢中驚醒了,而此時已經是深夜的三更天了。「寒蛩」點明瞭季節是深秋。山河飄搖,國家殘破,作者夙夜憂患,而昨夜深秋的蟋蟀卻小停地嗚叫,催逼着詞人心中的隱憂和悲憤,使克復中原的責任更加沉重,「驚」字充分表達了在秋夜蟋蟀的悽清嗚叫中作者終夜難眠的情景。「千里」暗示夢迴到包括家鄉在內的中原地區,説明了詞人在睡夢之中也不忘收復中原的愛國之情。這一句通過敘寫被夢驚醒來表現作者日夜牽掛的都是國家的戰事和興衰。「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被夢驚醒後,因夢見戰場戰事而憂國憂民再無睡意,獨自在臺階前徘徊。周圍靜悄悄的,人們都在熟睡,衹有天上的明月散下淡淡的冷光。深秋的月夜,悽清冷淡,表達了作者“衆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的孤獨與淒涼心境。「獨自」寫出詞人的孤獨寂寞,心事無法向人訴說,可見苦悶之深。結拍“人悄悄,簾外月朧明”以景收束上闋,映襯詞人不能成眠,更見孤獨之感。上闋用簡潔的語言和平淡的敘述質樸地展現出作者所面臨的困境,其簡沽有力、樸素真切的文風,確實展現出一代英雄的真性情和其所面對的歷史情景的複雜性。 詞的下闋重在抒情。「白首爲功名」寫詞人終其一生渴望爲國建功立業,癡心不改。「舊山松竹老」用松竹喻中原父老,他們在金人的統治之下,頑強挺立,渴望早日復國,可如今他們都已老了,暗示了南渡時間之長。「阻歸程」寫投降派的求和主張阻擋了收復中原,迴歸故鄉的進程,隱含了詞人的痛心。如今頭髮已經白了,幾十年的求索,都是爲了驅逐金人,收復河山。作者竭盡心力,幾操心成白髮,都只是爲了矢志北伐,匡扶宋室,收復河山,成千古功名,成一代情懷。然而,十多年的等待、十多年的期盼、十多年的轉戰努力,便是爲了某一天的「歸程」。可是英雄的壯志難酬,想到了故鄉,家鄉的樹木已經變得老了,而到頭來卻得到一個宋金和議的結局。作者多年矢志北伐的壯志難酬,憂憤難平。宋朝皇帝趙構與秦檜力圖議和偏安,不迎回徽、欽二帝,國家也遭受未有之變局。既然不能建功立業,收復河山,回家度過餘生也好。可是故鄉已經落到敵人的手裏,有家難歸。「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這裏化用善於操琴的俞伯牙和知音鍾子期的典故寄託作者的一腔憤懣和無處言說的沉痛,來表達苦悶的心情,將自己的心事寄託於琴絃,可是卻沒有知音,就是把琴絃彈斷了也沒有人來聽。當時作者主張抗金,收復失地,但是朝野上下一片議和聲,使作者陷入孤掌難鳴的處境,不禁擔憂起國家的未來和命運,心情沉重。 上闋是即景抒情,寓情於景,憂國憂民使他愁懷難遣,在悽清的月色下獨自徘徊。下闋寫他收復失地受阻,要抗金卻是「知音少」,內心鬱悶焦急,用了比興手法。作者隱憂時事,吞吐曲折,委婉含蓄,流露出悲涼悱惻之思。全詞所展現的沉鬱悲愴情懷,節制而深層,憂思而壓抑。至其《小重山》詞,則真有寄託之作也。故國怕回首,而託諸驚夢;所願不得償,則託諸空階明月;咎忠貞不見諒於當軸,致坐失機宜,而託諸瑤琴獨奏,賞音無人。蓋託體比興也,如此評斷,亦可謂知套岳帥之良苦用心也。 從寫作手法說,《滿江紅·怒髮衝冠》多用賦體,直陳其事,慷慨激昂,凝聚着岳飛忠貞報國的豪邁精神和戰鬥雄姿。這首《小重山》則多用比喻,曲折地道出心事,含蓄委婉,抑揚頓挫,情景交融,藝術手法是很高超的。這首詞雖然短小。但含蓄雋永,明麗婉轉,寓情於景,深切地表達了作者壯志難酬和憂國憂民的悲苦心境。 另外,雖然這首《小重山》寫得比較含蓄委婉,與同爲岳飛所作的《滿江紅·怒髮衝冠》格調有所不同,但在思想內容方面仍有其內在的統一性。後兩首表現的是抗擊金兵,收復中原;這首表現的則是不滿「和議」,反對投降。這兩方面的主題是完全統一的,統一的基礎就是岳飛反對民族壓迫、反對投降主義的堅定立場,熱愛國家、熱愛民族的深厚感情。由於寫作的時間和歷史背景不同,因而在情調和風格上產生了差異,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寒蛩(qióng):鞦天的蟋蟀。

繙譯

昨天夜裡蟋蟀不停鳴叫。鳴聲驚醒了我從千裡之外的夢境,這時已經是三更天了。我起身獨自在台堦上徘徊。四周悄悄無人,簾外月色朦朧。 我一生爲了功名利祿直到頭發白。家鄕山上的松竹已經老去,卻阻礙了我歸鄕的路程。想要將心事寄托在瑤琴上,可歎知音稀少,即使琴弦彈斷又有誰來聽?

賞析

這首詞上闋通過描繪鞦夜的寂靜和自己的孤獨徘徊,烘托出一種淒涼的氛圍。下闋則表達了詞人對功名的追求和對故鄕的思唸,以及因知音難覔而産生的寂寞和無奈。整首詞沉鬱悲壯,意境深遠。以景襯情,用寒蛩之鳴、朦朧月色等景象,更突出了內心的愁緒。同時,“白首爲功名”反映了嶽飛對事業的執著追求,而“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則深刻地躰現了其內心深処的孤獨和不被理解。

岳飛

岳飛

岳飛,字鵬舉,漢族。北宋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裏(今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菜園鎮程崗村)人。中國歷史上著名戰略家、軍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將。岳飛在軍事方面的才能則被譽爲宋、遼、金、西夏時期最爲傑出的軍事統帥、連結河朔之謀的締造者。同時又是兩宋以來最年輕的建節封侯者。南宋中興四將(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之首。 ► 2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