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 · 序志
夫“文心”者1,言爲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2,王孫《巧心》3,“心”哉美矣4,故用之焉。古來文章,以雕縟成體5,豈取騶奭之羣言“雕龍”也6?夫宇宙綿邈7,黎獻紛雜8;拔萃出類9,智術而已。歲月飄忽,性靈不居10;騰聲飛實11,製作而已。夫有肖貌天地12,稟性五才13,擬耳目於日月14,方聲氣乎風雷15;其超出萬物,亦已靈矣。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堅16,是以君子處世,樹德建言17。豈好辯哉?不得已也18。
詳觀近代之論文者多矣:至於魏文述《典》陳思序《書》應瑒《文論》陸機《文賦》仲洽《流別》宏範《翰林》6,各照隅隙7,鮮觀衢路8。或臧否當時之才9,或銓品前修之文10,或泛舉雅俗之旨,或撮題篇章之意11。魏《典》密而不周12,陳《書》辯而無當,應《論》華而疏略,陸《賦》巧而碎亂,《流別》精而少巧13,《翰林》淺而寡要。又君山、公幹之徒14,吉甫、士龍之輩15,泛議文意,往往間出16,並未能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17。不述先哲之誥18,無益後生之慮。
蓋《文心》之作也,本乎道1,師乎聖2,體乎經3,酌乎緯4,變乎騷5;文之樞紐6,亦云極矣7。若乃論文敘筆8,則囿別區分9;原始以表末,釋名以章義10,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11。上篇以上,綱領明矣。至於割情析採12,籠圈條貫摛神、性14,圖風、勢15,苞會、通16,閱聲、字17;崇替於《時序》18,褒貶於《才略》19,怊悵於《知音》20,耿介於《程器》21;長懷《序志》22,以馭羣篇。下篇以下,毛目顯矣23。位理定名,彰乎“大易”之數24;其爲文用,四十九篇而已。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文心”是講作文的用心的。從前,涓子曾經著有《琴心》,王孫子曾經寫過《巧心》,心可能是太靈巧了,所以人們經常將它作爲書名。從古以來的文章,需要修飾和文采才能構成,難道是效仿修飾語言猶如雕刻龍紋一樣的騶奭嗎?宇宙無窮無盡,常人和賢才總是混雜不分,超出一般的只靠才智罷了。時間飛快地過去,人的才智不能永存,要使聲名和事功可以流傳下去,只有靠創作罷了。人的容貌像天地,天就具有仁、義、禮、智、信等品性,耳目如同日月,聲音好似風雷,他超出萬物,可以說是很靈智的了。但是他的形體如同草木一樣脆弱,只有名聲勝過金石的堅固,可以不朽,因此,君子生於世上,就應該立德建言。這樣立言難道是他們喜歡辯論的緣故嗎?是爲了不朽之名而不得已啊!
我在七歲時,就夢見彩雲像錦繡一樣,於是便上天去採摘。過了三十歲,又曾在夜裏夢見手拿丹紅的祭器,跟隨孔子向南方走。天亮醒來,非常高興地自言自語說:“偉大的聖人多麼難於見到啊!可是他竟然降夢給小子我啊!”自從有人類以來,沒有像孔夫子這樣偉大的人了!要闡述明白聖人的意旨,最好是註釋經典,然而在這方面,馬融、鄭玄等大儒已經註釋得十分宏富精闢了,我就算有深刻的理解,也夠不上自成一家之言。只有文章的作用,確實是經典的旁枝,五種禮制靠它才得以形成,六種法典靠它才得以致用實施,君主臣子的政績之所以能夠光彩照耀,軍國大事之所以能夠昭彰顯明,都離不了文章。詳細推究它們的本源,沒有不是從聖人的經典那裏來的。然而由於離開聖人的時代太久遠了,文章的體制遭到破壞,作家愛好新奇,看重浮靡奇詭的言辭,好比在漂亮的羽毛上塗上彩色,在不用刺繡的佩巾上繡上花紋一樣,離文章的根本越來越遠,將要造成訛詭和浮濫了。《周書》裏講到文辭,認爲文章重在體現要義,孔子陳述的教訓,憎恨異端。《周書》的論辭和孔子的教訓所說的“不要好尚奇異”和“攻擊聲討異端”,都是作文應該體察的要義,根據這一要點我纔拿起筆桿,調和墨汁,開始論述創作寫作的問題,撰寫《文心雕龍》。
細看近代評論文章的作家不少。如魏文帝曹丕的《典論·論文》,陳思王曹植的《與楊德祖書》,應瑒的《文質論》,陸機的《文賦》,摯虞的《文章流別論》,李充的《翰林論》。他們都各自闡述了一種理論和一個觀點,很少有觀察到整個創作理論的。他們有的褒貶當時人才,有的品評前代賢人的文章,有的一般談論雅和俗的旨趣,有的約略舉出文章的用途。曹丕的《典論·論文》論點嚴密但不完備,曹植的《與楊德祖書》論文辨析清楚然而有不當之處,應瑒的《文質論》有文采但是粗疏簡略,陸機的《文賦》巧妙但顯得碎亂,摯虞的《文章流別論》寫得精心但不切實用,李充的《翰林論》淺薄而沒能抓住要領。再有桓譚、劉楨之流;應貞、陸雲之輩,他們往往泛泛地議論文章的用意,也往往在他們的文章裏間或出現,但是他們都不能從枝葉追尋到根本,由觀看波瀾而去探尋源頭。像這樣論議文章,不闡述先哲聖人的告誡教訓,對後輩的探討是無益處的。
《文心雕龍》一書的寫作,在根本上探索到道,在師法上仿效聖人,在體制上宗法於經書,在文采上斟酌取捨於讖緯之學,在變化上參考通變於《離騷》。本書論述文章關鍵,也可說探索到極點了。至於論述有韻文和無韻文,那就按文體區分開來,在分類論述的時候首先推求各體的來源,敘述它的流變;解釋各體的名稱,以闡明它的意義,選擇各體有代表性的作品來確定論述的篇章,陳述各體的理論構成系統,本書上部各篇文章的綱領就明確了。至於解剖文章的情理,分析文章的文采,全面考慮寫作條理:論述《神思》和《體性》,考慮《風骨》和《定勢》,包括《附會》和《通變》,觀察《聲律》《練字》和《章句》;從《時序》裏看到各時代文學的興盛與衰廢,在《才略》褒揚與貶抑歷代的作家,在《知音》裏敘述了怊恨惆悵的感情,在《程器》裏表現了憤懣不平的感慨,最後長抒情懷寫下了《序志》,用它來統馭全書衆多的篇章,本書下部所有篇章的細目便顯目了。按照理論系統來排列,確定各篇的名稱,明顯地合於五十這個《周易》的“大衍”之數,不過其中說明文章功用的,不過只有四十九篇罷了。
評論一篇文章比較容易,總論歷代的文章很是困難。雖然分析文章注意到毛髮那樣細微,探索到骨髓那樣深入;但有的文章含意隱曲,根源祕密,看似淺近,卻很深遠。至於本書中所沒有記載的問題,那也是多到無法計算的。到了具體地品評文章作品,有的話和前人說的相同,但並不是人云亦云,實在是不能不同;有的話和從前的論述相異,並不是隨便標新立異,按道理確實是不能不異。相同與相異,不必介意這是古人的意見還是今人的意見,只要分析文章的組織結構,力求恰當。漫步在文學的園地,環絡在藻採的場所,這樣評論文章也幾乎可算得上是比較周到了。但是,言語不能把用意完全表達出來,這也是聖人難辦到的;加上自己的知識很有限,怎麼能夠講出創作的標準來呢。遙遠的古代,已經使我們沉陷在見聞的知識之中!渺渺未來的世界,也許我這本《文心雕龍》也會迷惑他們的眼睛吧。
總結:
人的生命總是有限的,學問卻無邊無際。要理解事物的真相確實很困難,依憑自然天性瞭解就較容易。如無拘無束的隱居者那樣,去細細體味文章的意義。這書如果能表達自己的心意,那我的思想也便有所託寄!
注釋
王孫:即王孫子是儒家,著有《巧心》。
②黎獻:黎,黎民,百姓;獻,賢人。指衆人中的賢人。
③“夫人肖貌天地”二句:《漢書·刑法志》:“夫人肖天地之貌,懷五常之性。”肖,像,相似。這裏有象徵的意思。五才,即“五常”,指仁、義、禮、智、信。
禮器:祭祀用的籩豆。籩,竹製的圓器;豆,木製,像高腳的盤子。仲尼:孔子的表字。南行:捧着祭器隨着孔子向南走,表示成了孔子的學生,協助老師完成某種典禮。
②小子:劉勰謙稱。
③弘:大,發揚光大。
④文體解散:指文章體制破壞。
⑤鞶(pán)帨:鞶,皮帶,古束衣用。帨,佩巾。
陳思:陳思王曹植。書:他的《與楊德祖書》,其中除評論了當時一些作家外還表達了他對文章修改的重視等。楊德祖:名修,當時的作家之一。是曹植的好友。
②隅隙:角落、縫隙,指不全面,或者次要的地方。
③密而不周:指《典論·論文》講才氣比較嚴密,講文體比較簡單,講才氣又只強調先天稟賦。周,全。
④功:指功效,功用。精而少功:指《文章流別志論》分類講文章的源流有見地,但沒有講各種文章的寫作要點,不切實用。
體乎經:文學創作以經書爲宗,即“宗經”,指《宗經》。
②文:有韻文。筆:無韻文。
③上篇:《文心雕龍》全書分上、下篇。上篇二十五篇,前五篇是總論,後二十篇是文體論。下篇二十五篇,包括創作論、文史論、批評論二十四篇和總序一篇。
④苞:同“包”,包括。會:指《附會》。通:指《通變》。
⑤崇替:興盛衰廢。
骨髓:指創作上的核心、本質問題。
②苟:隨便。
③環絡:環,繞;絡,馬籠頭。與上面“按轡”都指文壇上的活動。藻繪之府:與上句“文雅之場”同義,都指文壇。
傲岸:不隨時俗,性格高傲。泉石:隱居的山林。咀嚼:細嚼體味。
序
《文心雕龍·序志》是《文心雕龍》的最後一篇,也就是本書的序言。本篇對作者寫《文心雕龍》一書的目的、意圖、方法、態度,特別是它的指導思想和內容安排等。都分別作了說明,因此,是研究《文心雕龍》全書和作者思想的重要篇章。
賞析
《序志》的“序”是敘述;“志”是心志、情志。“序志”即敘述作者寫作《文心雕龍》的想法。本篇是《文心雕龍》一書的序言,講了寫作該書的目的、意圖、方法、態度,特別是其指導思想和內容安排等,都有詳細的說明,因此,本篇是學習《文心雕龍》全書和作者思想的重要章節。
全篇分五部分:一、說明《文心雕龍》書名的含義和寫作該書的原因。二、講爲什麼寫作該書,主要是意圖闡發儒家經典來糾正當時文壇上追逐浮華新奇的不良風氣。三、對魏晉以來作家的文論進行評論。四、《文心雕龍》的體例。五、表明自己評論作家作品和闡述文學理論的態度:“唯務折中”的方法論。

劉勰
劉勰,字彥和,生活於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代,中國歷史上的文學理論家、文學批評家。他曾官縣令、步兵校尉、宮中通事舍人,頗有清名。但其名不以官顯,卻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龍》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地位。
► 5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