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氣歌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下則爲河嶽,上則爲日星。 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 爲嚴將軍頭,爲嵇侍中血。 爲張睢陽齒,爲顏常山舌。 或爲遼東帽,清操厲冰雪。 或爲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或爲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爲擊賊笏,逆豎頭破裂。 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 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 三綱實繫命,道義爲之根。 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 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陰房闐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驥同一皁,雞棲鳳凰食。 一朝濛霧露,分作溝中瘠。 如此再寒暑,百癘自辟易。 哀哉沮洳場,爲我安樂國。 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 顧此耿耿存,仰視浮雲白。 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 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 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拼音

注釋

予:我,一作「余」。 北庭:指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 尋:古時八尺爲一尋。 單扉:單扇門。 白間:窗戶。 污下:低下。 萃然:聚集的樣子。 雨潦:下雨形成的地上積水。 塗泥半朝:「朝」當作「潮」,意思是獄房牆上塗的泥有一半是潮溼的。 蒸漚歷瀾:熱氣蒸,積水漚,到處都雜亂不堪。瀾,瀾漫、雜亂。 乍晴:剛晴、初晴。 風道四塞:四面的風道都堵塞了。 薪爨(cuàn):燒柴做飯。 炎虐:炎熱的暴虐。 倉腐寄頓:倉庫裏儲存的米穀腐爛了。 陳陳逼人:陳舊的糧食年年相加,黴爛的氣味使人難以忍受。陳陳,陳陳相因,《史記·平準書》:「太倉之粟,陳陳相因。」 駢肩雜遝(tà):肩挨肩,擁擠雜亂的樣子。 腥臊:魚肉發臭的氣味,此指囚徒身上發出的酸臭氣味。 圊溷(qīnghùn):廁所。 毀屍:毀壞的屍體。 穢:骯髒。 疊是數氣:這些氣加在一起。 侵沴(lì):惡氣侵人。沴,惡氣。 鮮不爲厲:很少有不生病的。厲,病。 孱弱:虛弱。 俯仰其間:生活在那裏。 於茲:至今。 無恙:沒有生病。 是殆有養致然:這大概是因爲會保養正氣才達到這樣的吧。殆,大概;有養,保有正氣。語本《孟子·公孫丑》:「我善養吾浩然之氣。」致然,使然、造成這樣子。 然爾亦安知所養何哉:然而又怎麼知道所保養的內容是什麼呢? 孟子:名軻,戰國時代的思想家,其弟子將孟子言行變成《孟子》一書,爲儒家經典。 浩然之氣:純正博大而又剛強之氣。見《孟子·公孫丑》。 吾何患焉:我還怕什麼呢。中國古代的許多思想家都認爲浩然正氣對於人身有無所不能的巨大力量。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句:天地之間充滿正氣,它賦予各種事物以不同形態。這類觀點明顯有唯心色彩,但作者主要用以強調人的節操。雜然,紛繁、多樣。 「下則爲河嶽,上則爲日星。」句:是說地上的山嶽河流,天上的日月星辰,都是由正氣形成的。 「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句:賦予人的正氣叫浩然之氣,它充滿天地之間。沛乎,旺盛的樣子;蒼冥,天地之間。 皇路:國運,國家的局勢。 清夷:清平、太平。 吐:表露。 見:同「現」,表現、顯露。 丹青:圖畫,古代帝王常把有功之臣的肖像和事蹟叫畫工畫出來。 垂丹青:見於畫冊,傳之後世。垂,留存、流傳。 太史:史官。 簡:古代用以寫字的竹片。《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載:春秋時,齊國大夫崔杼把國君殺了,齊國的太史在史冊中寫道「崔杼弒其君」。崔杼怒,把太史殺了。太史的兩個弟弟繼續寫,都被殺,第三個弟弟仍這樣寫,崔杼沒有辦法,只好讓他寫在史冊中。 在晉董狐筆:出自《左傳·宣公二年》載,春秋時,晉靈公被趙穿殺死,晉大夫趙盾沒有處置趙穿,太史董狐在史冊上寫道:「趙盾弒其君。」孔子稱讚這樣寫是「良史」筆法。 張良椎:《史記·留侯傳》載,張良祖上五代人都做韓國的丞相,韓國被秦始皇滅掉後,他一心要替韓國報仇,找到一個大力士,持一百二十斤的大椎,在博浪沙(今河南省新鄉縣南)伏擊出巡的秦始皇,未擊中。後來張良輔佐劉邦建立漢朝,封留侯。 蘇武節:《漢書·李廣蘇建傳》載,漢武帝時,蘇武出使匈奴,匈奴人要他投降,他堅決拒絕,被流放到北海(今西伯利亞貝加爾湖)邊牧羊。爲了表示對祖國的忠誠,他一天到晚拿着從漢朝帶去的符節,牧羊十九年,始終賢貞不屈,後來終於回到漢朝。 嚴將軍:《三國志·蜀志·張飛傳》載,嚴顏在劉璋手下做將軍,鎮守巴郡,被張飛捉住,要他投降,他回答說:「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張飛見其威武不屈,把他釋放了。 嵇侍中:嵇紹,嵇中散之子,晉惠帝時做侍中(官名)。《晉書·嵇紹傳》載,晉惠帝永興元年(西元三〇四年),皇室內亂,惠帝的侍衛都被打垮了,嵇紹用自己的身體遮住惠帝,被殺死,血濺到惠帝之衣。戰爭結束後,有人要洗去惠帝衣服上的血,惠帝說:「此嵇侍中血,勿去!」 張睢陽:即唐朝的張巡。《舊唐書·張巡傳》載,安祿山叛亂,張巡固守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每次上陣督戰,大聲呼喊,牙齒都咬碎了。城破被俘,拒不投降,敵將問他:「聞君每戰,皆目裂,嚼齒皆碎,何至此耶?」張巡迴答說:「吾欲氣吞逆賊,但力不遂耳。」敵將視其齒,存者不過三數。 顏常山:即唐朝的顏杲卿,任常山太守。《新唐書·顏杲卿傳》載,安祿山叛亂時,他起兵討伐,後城破被俘,當面大罵安祿山,被鉤斷舌頭,仍不屈,被殺死。 遼東帽:東漢末年的管寧有高節,是在野的名士,避亂居遼東(今遼寧省遼陽市),一再拒絕朝廷的徵召,他常戴一頂黑色帽子,安貧講學,名聞於世。 清操厲冰雪:是說管寧嚴格奉守清廉的節操,凜如冰雪。厲:嚴肅、嚴厲。 出師表:諸葛亮出師伐魏之前,上表給蜀漢後主劉禪,表明白己爲統一事業奮鬭到底的決心。表文中有「鞠躬盡力,死而後已」的名言。 鬼神泣壯烈:鬼神也被諸葛亮的壯烈精神感動得流淚。 渡江楫:東晉愛國志士祖逖率兵北伐,渡長江時,敲着船槳發誓北定中原,後來終於收復黃河以南失地。楫,船槳。 胡羯: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過去史書上曾稱匈奴、鮮卑、羯、氐、羌爲五胡。這句是形容祖逖的豪壯氣概。 擊賊笏:唐德宗時,朱泚謀反,召段秀實議事,段秀實不肯同流合污,以笏猛擊朱泚的頭,大罵:「狂賊,吾恨不斬汝萬段,豈從汝反耶?」笏:古代大臣朝見皇帝時所持的手板。 逆豎:叛亂的賊子,指朱眥。 是氣:這種「浩然之氣」。 磅礴:充塞。 凜烈:莊嚴、令人敬畏的樣子。 「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句:當正氣激昂起來直衝日月的時候,個人的生死還有什麼值得計較的。 地維:古代人認爲地是方的,四角有四根支柱撐着。 天柱:古代傳說,崑崙山有銅柱,高人云天,稱爲天柱,又說天有人山爲柱。 「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句:是說地和天都依靠正氣支撐着。 三綱實繫命:是說三綱實際繫命於正氣,即靠正氣支撐着。 道義爲之根:道義以正氣爲根本。 嗟:感嘆詞。 遘:遭逢、遇到。 陽九:即百六陽九,古人用以指災難年頭,此指國勢的危亡。 隸也實無力:是說我實在無力改變這種危亡的國勢。隸,地位低的官吏,此爲作者謙稱。 楚囚纓其冠:《左傳·成公九年》載,春秋時被俘往晉國的楚國俘虜鍾儀戴着一種楚國帽子,表示不忘祖國,被拘囚着,晉侯問是什麼人,旁邊人回答說是「楚囚」。這裏作者是說,自己被拘囚着,把從江南戴來的帽子的帶繫緊,表示雖爲囚徒仍不忘宋朝。 傳車:官辦交通站的車輛。 窮北:極遠的北方。 鼎鑊:大鍋,古代一種酷刑,把人放在鼎鑊裏活活煮死。 鼎鑊甘如飴:身受鼎鑊那樣的酷刑,也感到像吃糖一樣甜,表示不怕犧牲。 陰房:見不到陽光的居處,此指囚房。 闃,幽暗、寂靜。 陰房闃鬼火:囚室陰暗寂靜,只有鬼火出沒。杜甫《玉華宮》詩:「陰房鬼火青。」 春院閟(bì)天黑:雖在春天裏,院門關得緊緊的,照樣是一片漆黑。杜甫《大雲寺贊公房》詩:「天黑閟春院。」閟,關閉。 「牛驥同一皁,雞棲鳳凰食。」句:牛和駿馬同槽,雞和鳳凰共處,比喻賢愚不分,傑出的人和平庸的人都關在一起。驥,良馬;皁,馬槽;雞棲,雞窩。 一朝濛霧露:一旦受霧露風寒所侵。蒙,受。 分作溝中瘠:料到自己一定成爲溝中的枯骨。分,料、估量;溝中瘠,棄於溝中的枯骨。《說苑》:「死則不免爲溝中之瘠。」 如此再寒暑:在這種環境裏過了兩年了。 百沴自辟易:各種致病的惡氣都自行退避了。這是說沒有生病。 沮洳場:低下陰溼的地方。 「豈有他繆(miù)巧,陰陽不能賊。」兩句:哪有什麼妙法奇術,使得寒暑都不能傷害自己?繆巧,智謀、機巧;賊,害。 顧此耿耿存:只因心中充滿正氣。顧,但,表示意思有轉折的連接詞;此,指正氣;耿耿,光明貌。 仰視浮雲白:對富貴不屑一顧,視若浮雲。《論語·述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兩句:我心中亡國之痛的憂思,像蒼天一樣,哪有盡頭。曷,何、哪;極,盡頭。 哲人:賢明傑出的人物,指上面列舉的古人。 哲人日以遠:古代的聖賢一天比一天遠了。 典型:榜樣、模範。 夙昔:從前、討去。 風檐展書讀:在臨風的廊檐下展開史冊閱讀。 古道照顏色:古代傳統的美德,閃耀在面前。

此詩是南宋詩人文天祥在獄中寫的一首五言古詩。詩的開頭即點出浩然正氣存乎天地之間,至時窮之際,必然會顯示出來。隨後連用十二個典故,都是歷史上有名的人物,他們的所作所爲凜然顯示出浩然正氣的力量。接下來八句說明浩然正氣貫日月,立天地,爲三綱之命,道義之根。最後聯繫到自己的命運,自己雖然兵敗被俘,處在極其惡劣的牢獄之中,但是由於自己一身正氣,各種邪氣和疾病都不能侵犯自己,因此自己能夠坦然面對自己的命運。全詩感情深沉、氣壯山河、直抒胸臆、毫無雕飾,充分體現了作者崇高的民族氣節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賞析

這首詩的序爲散文。有駢句,有散句,參差出之,疏密相間。在序裏,作者先以排句鋪陳,以駢散穿插描寫了牢獄之中的「七氣」,極力渲染出監牢環境的惡濁之至。而詩人又說自己身體本來孱弱,但在「七氣」的夾攻之下,竟然安好無恙,那就是因爲靠着胸中的浩然正氣,有了正氣在胸,便能抵禦所有的邪氣、濁氣,這些說明了寫《正氣歌》的原因,接着便引出下面對「正氣」的詠歎。因此,序和詩在構思上是有連屬的,在技巧上是前後照應的,是全詩的有機組成部分。 全詩可分爲三部分。從「天地有正氣」到「一一垂丹青」爲第一部分。這部分是對浩然之氣的熱情禮讚。「正氣」與天地並生,與宇宙同在,詩人首先寫出「正氣」的這種偉大性質,使「正氣」的描寫,有了一種充塞乎天地之間的崇高美。天地萬物,均受「正氣」之稟賦。下至大地山河,上至日月星辰,都是氣的化育生成。下面詩人將筆一轉,便將「正氣」轉到人的身上,人的浩然正氣,充塞於蒼冥,可見正氣的力量。「皇路」二句,寫清平之時,稟受正氣之人雍容和雅,爲朝廷的清明政治盡力。這兩句不是重心所在,而是下面的陪襯。下面,詩人筆鋒又轉,寫在危難之際,稟受正氣之人便表現出了凜凜氣節,他們爲了正義而不避禍難,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業績彪炳於青史。「一一垂丹青」,又是第一部分到第二部分之間的過渡之筆,顯的十分自然。 從「在齊太史簡」到「道義爲之根」爲第二部分。在這部分裏,詩人歷數了史冊上十二位忠臣義士的壯烈之舉,來寫浩然正氣的體現。詩人連用四個「在」字,形成了一連串的排比句式,顯得氣勢極爲充沛。正因爲「正氣」的賦予,纔有了這些志士的壯舉。詩人爲避免單調,將「爲嚴將軍頭」等四句換成了「爲」字的排比句。之後,詩人稍作舒緩,以「或爲」爲排比句,每兩句寫一人。詩人通過以上三組排比句,歌頌了中華歷史上十二位忠臣義士的壯烈之舉。這其中,有的是不畏權奸、秉筆直書的史官;有的是誓在驅敵的將相;有的是面對強敵,寧死不屈的義士,他們有共同之處就是忠烈。辨證來看,「忠」是要作具體分析的,但這些人物的「烈」卻是極爲感人的。「是氣所磅礴」到「道義爲之根」,由上述人物的忠勇壯烈,概括「正氣」。「正氣」所鍾,可以不論生死。「地維」、「天柱」,實際是說封建王朝的社稷得以保持的精神支柱。「三綱」句,有封建倫理道德的內容,「道義」也是如此。就是說,「正氣「是以封建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作爲基礎的。「正氣「作爲激勵愛國志士的精神力量,創造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業績,但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它的封建倫理性質也應該指出。 從「嗟餘遘陽九」到「古道照顏色」爲第三部分。前面是說正義賦予歷史上那些忠義之士以忠烈之績,從「嗟餘」開始則轉向詩人自己。「遘陽九」是說自己遭逢惡運,「隸也」句是說自己對國家危亡也無力迴天。「楚囚」兩句,一方面寫自己被押到北方囚禁,另一方面,借楚囚南冠的典故,表達自己忠於宋室、矢志向南的心情。用典極爲恰當貼切,在敘述中深刻地表達了自己的情懷。「鼎鑊」兩句,抒寫詩人視死如歸的壯烈之志。「陰房」六句,寫環境的幽暗惡濁。「如此」兩句,則是寫自己正氣在胸,百沴辟易的情形。「哀哉」六句,說自己耿耿丹心、浩浩正氣是抵禦「百沴」的法寶,任何邪惡之氣,都不能使自己受到戕害。「哲人」四句,是全詩的結語,揭示出作歌的主旨。先哲已逝,但正氣賦予他們的壯烈事蹟,在史冊上永遠是炳炳烺烺,千古不滅。詩人從這些忠烈之士身上,得到正氣的沾濡。古來忠臣義士的烈舉,是詩人樂於學習的典範。「風檐」兩句,顯得十分從容不迫。 全篇的結構核心是「時窮節乃見」。作者先以「天地有正氣」發端,然後層層陪襯,突出「時窮節乃見」。之後再歷舉「哲人」事蹟證明「時窮節乃見」;又以自己囚於土牢而堅貞不屈來表明「時窮節乃見」。全詩篇幅宏大而主旨突出、脈絡分明。浩然正氣直貫全篇,故歷述古人事蹟和己身遭遇而無堆砌之感。先寫古人而後寫自身,並表明「時窮節乃見」的古人正是自己的楷模,表現出他的浩然正氣植根於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沃壤之中。正由於繼承、光大了優秀文化傳統,才使作者文天祥成爲一位民族英雄,讓他發揚了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也使他的這篇古詩成爲弘揚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的典範之作。 這首詩很長,又是五言之體,容易寫得平板拖沓,但這首詩卻以其慷慨悲壯撥人心絃,使讀者倍受感染。這主要是詩人充塞胸中的浩然正氣流溢其聞,使詩作元氣淋漓,毫無干澀之感,且詞氣滂沛,筆力道勁,格凋沉雄。全詩以平和穩健的散文化語言,緊緊環繞對浩然正氣的禮讚,於夾敘夾議中層層深入推進展開。首言浩然之氣之源與形,簡括幹煉。中間一通史詩性的列舉,雖繁富而不累贅,十二位忠臣義士的烈舉,一氣呵成,儼然大河奔流,滔滔東去,且詩人三易排比句組的語言,使詩富於變化。這種表現形式上的雄渾與浩然正氣意蘊上的雄威極爲一致,充分而美妙地體現出全詩的底蘊:「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同時,也使讀者鮮明地感受到作者那襟懷正氣,柱天維地的高大形象。《正氣歌》凡六十句,隔句一韻,通篇四韻,平仄間押,以此將詩之情韻導而逶迤,又寓激盪於從容。既渾灝蒼古,又頓挫揚抑,迴腸蕩氣。 這首詩用古體詩的語調來寫,而不取近體的排偶整飭,顯得高古悲壯。酣暢淋漓地表現了作者文天祥的忠肝義膽、錚錚鐵骨;在歌贊先烈的同時,展現了作者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氣節和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塑造了一位正氣凜然的民族英雄形象。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正氣:正義之氣,指人的高尚品德和節操。
  • 賦流形:賦予萬物形態,此処形容正氣彌漫在世間萬物之中。
  • 沛乎塞蒼冥:廣大無垠,充滿天地之間。
  • 清夷:太平、清平。
  • 丹青:古代繪畫常用硃砂和石青,這裡代指歷史上的忠烈事跡。
  • 太史簡:齊國太史伯,因不願篡改史書而被殺。
  • 董狐筆:晉國史官董狐,直書趙盾之罪,不避權貴。
  • 張良椎:張良刺殺秦始皇未遂,後隱退江湖。
  • 囌武節:囌武持節牧羊北海,堅貞不屈。
  • 嚴將軍頭:嚴顔,三國時期蜀漢將領,戰敗不降。
  • 嵇侍中血:嵇康,魏晉名士,爲司馬昭所殺,以血書寫《廣陵散》。
  • 遼東帽:比喻志士隱居的節操。
  • 出師表:諸葛亮的《出師表》,表達忠誠與報國之情。
  • 衚羯:古代北方遊牧民族,這裡泛指敵人。
  • 逆竪:惡人,小人。
  • 地維:地的繩子,比喻大地的穩定。
  • 天柱:支撐天空的柱子,比喻國家的棟梁。
  • 三綱:封建社會的倫理綱常。
  • 陽九:古代認爲九爲極數,陽九爲極耑的厄運。
  • 楚囚:楚國俘虜,借指自己。
  • 鼎鑊:古代酷刑,比喻極刑。
  • 隂房:隂暗潮溼的牢房。
  • 溝中瘠:溝壑中的餓殍,形容睏苦至極。
  • 哲人:指有智慧的人,這裡指古代賢哲。

繙譯

天地間充滿了正氣,它們混襍在一起,賦予萬物不同的形式。低処化爲江河山嶽,高処化爲日月星辰。在人身上,這股正氣浩大無比,充盈天地之間。盛世之下,人們應該保持和平與清明,如同陽光普照朝廷。在危難時刻,人的節操更加顯現,他們的事跡被永遠銘記。

齊國太史敢於直言,晉國董狐堅守原則。秦朝張良用椎刺秦,漢代囌武守節不移。嚴將軍英勇犧牲,嵇侍中爲理想獻身。張睢陽堅守陣地,顔常山用言辤激勵人心。有的人爲忠貞而隱居,如遼東的帽子象征清廉;有的人爲國寫下壯麗篇章,感動鬼神。有的人在抗敵時慷慨激昂,有的用笏板擊打敵人,直至敵人頭破血流。

這股正氣無比強大,歷久彌新,即使麪對生死,也毫不畏懼。大地因爲這股氣得以穩固,天空因它而尊貴。倫理綱常維系著世間的秩序,道德道義是它的根基。我身処亂世,無力改變,衹能像楚囚那樣戴著枷鎖北行。即便麪臨酷刑,我也眡若甜糖,衹求忠義之心。隂森的牢獄裡衹有鬼火,春天的庭院也變得隂暗。牛馬和雞犬享受著不配的待遇,而我卻睏頓不堪。

這樣的日子熬過寒暑,疾病也無法侵擾。哀憐的是這低窪之地,卻成了我的樂土。沒有其他巧妙的逃脫,衹是自然法則的安排。然而,我心中的光明猶在,仰望那潔白的浮雲,心中滿是悲涼。偉大的智者已經遠離,但他們的精神永遠照亮我們的道路。

賞析

文天祥的《正氣歌》是一首充滿正氣、抒發忠貞之志的長篇敘事詩。詩中列擧了一系列歷史上忠臣烈士的事跡,如太史伯、董狐、張良、囌武等,以此來彰顯人的浩然正氣。詩人以自己的遭遇爲背景,表達了在艱難睏苦中依然堅守道義的決心,以及對歷史英雄的敬仰。詩中的“天地有正氣”、“時窮節迺見”等句,躰現了作者對個人操守和民族氣節的堅定信唸,以及對生死的超然態度。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凝練,充分展示了文天祥的文學才華和高尚情操。

文天祥

文天祥

字履善,一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寶佑四年(公元1256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賈似道當權時受排擠。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元軍進攻臨安,宋朝廷下詔徵勤王兵。任贛州知州的文天祥組成萬人的義軍,北上守衛。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軍營談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鎮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幫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蘇南通),從海道到福建,與張世傑、陸秀夫等在福州擁生趙呈爲帝,堅持抗元。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進兵江西收復了幾個縣城,使抗元形勢大力好轉。但不久爲元軍所敗,退入廣東。祥興元年(公元1278年)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元將張弘範叫他寫信招張世傑投降,遭拒絕,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三年,途經威脅利誘,始終不屈。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公元1283年1月9日)在柴市被害,從容就義。 ► 9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