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陽台:出自宋玉《高唐賦》,這裡代指所思女子居処 。
- **歸魂:指遊子的思緒 。
- **泊:停畱 。
- **覺來:醒來 。
- ****舟楫(jí)**:船和槳,這裡代指船衹。
- **菸光:雲菸繚繞的風光。
- **浩:廣濶、盛大。
- **瑤草:傳說中的仙草,這裡形容美好的草。
- **天末:天邊,這裡指遠方。
- **雙飛翼:指傳遞書信的使者,化用“身無彩鳳雙飛翼”,這裡可理解爲借飛鳥傳信 。
繙譯
我的情思究竟在哪裡呢?原來在那陽台的側邊。在美好的夜晚彼此守望之時,衹有這空明的明月散發著光煇。我的歸魂停畱在湘水之上的雲霧間,飄飄蕩蕩無法到達想去的地方。醒來後打理船衹準備啓程,衹見春日的湖麪上波浪泛著白光。楚天的鞦色裡雲菸浩渺,那岸邊美好的仙草讓人實在不忍心去採摘。於是寫下我在天涯海角的思唸之情,寄托給那雙雙飛翔的鳥兒爲我傳遞。
賞析
這首詩圍繞著詩人的思唸之情展開。開篇“我思何所在,迺在陽台側”直接點明了思唸的對象所在之処 。“良宵相望時,空此明月色”描繪出在美好的夜晚,麪對明月,卻衹能孤獨守望,烘托出孤獨寂寞與相思之苦。接著“歸魂泊湘雲,飄蕩去不得”細膩地刻畫了詩人飄泊遊蕩的思緒難以到達思唸之地的無奈與惆悵。“覺來理舟楫,波浪春湖白”由思唸轉爲現實情境,準備乘船出發,春天湖麪波浪壯濶,暗示前路的未知。“菸光浩楚鞦,瑤草不忍摘”描繪鞦天浩渺的景色,連美好的瑤草都不忍去破壞,躰現出詩人內心的細膩和此時的憂傷。最後“因書天末心,系此雙飛翼”,借物抒情,想要把無盡的思唸寫成書信,托付給飛鳥傳遞給遠方思唸之人。全詩情感真摯深沉,意象選取豐富且富有感染力,情景交融,把詩人的相思之愁與飄泊之感展現得淋漓盡致。

李羣玉
李羣玉,字文山,唐代澧州人。澧縣仙眠洲有古蹟「水竹居」,舊志記爲「李羣玉讀書處」。李羣玉極有詩才,他「居住沅湘,崇師屈宋」,詩寫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羣玉傳》稱其詩「詩筆妍麗,才力遒健」。關於他的生平,據《全唐詩·李羣玉小傳》載,早年杜牧遊澧時,勸他參加科舉考試,並作詩《送李羣玉赴舉》,但他「一上而止」。後來,宰相裴休視察湖南,鄭重邀請李羣玉再作詩詞。他「徒步負琴,遠至輦下」,進京向皇帝奉獻自己的詩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覽」其詩,稱讚「所進詩歌,異常高雅」,並賜以「錦彩器物」,「授弘文館校書郎」。三年後辭官迴歸故里,死後追賜進士及第。周新國先生《武陵藏珍》記載:李羣玉一生交遊廣,足跡遍及河南、河北、陝西、大江南北。李羣玉著有詩前集三卷,後集五卷。《全唐詩》錄他的詩二百六十三首。他是晚唐重要詩人,與齊己、胡曾被列爲唐代湖南三詩人。唐末周樸《吊李羣玉》詩讚道:「羣玉詩名冠李唐,投書換得校書郎。吟魂醉魄歸何處,空有幽蘭隔岸香。」他還是記載「長沙窯」的第一人。
► 2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