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人惠石廩方及團茶

客有衡嶽隱,遺餘石廩茶。 自雲凌煙露,採掇春山芽。 珪璧相壓疊,積芳莫能加。 碾成黃金粉,輕嫩如松花。 紅爐爨霜枝,越兒斟井華。 灘聲起魚眼,滿鼎漂清霞。 凝澄坐曉燈,病眼如蒙紗。 一甌拂昏寐,襟鬲開煩拏。 顧渚與方山,誰人留品差? 持甌默吟味,搖膝空諮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贈送。
  • 遺(wèi):送給。
  • :冒着。
  • 採掇(duō):採摘。
  • 珪璧:珪和璧都是美玉,這裏形容茶葉的形狀整齊好看 。
  • 爨(cuàn):燒火做飯,這裏指燒火煮茶。
  • 霜枝:經霜的樹枝,可作燃料。
  • 井華:清晨第一次汲取的井水。
  • 魚眼:煮茶時水面初起的小氣泡,像魚的眼睛。
  • 凝澄:凝聚澄清,這裏指專注地看着茶水。
  • 襟鬲(gé):胸襟,心懷。
  • :同「膈」,指胸腔和腹腔之間的膜狀肌肉 。
  • 煩拏(ná):煩惱。拏,紛亂。
  • 顧渚:顧渚山,在今浙江長興,是著名的產茶地。
  • 方山:在江蘇江寧,也產茶。
  • 品差:評品高下。

翻譯

有位衡山的隱者朋友,送給我石廩茶。 他說這茶是冒着煙霞與露水,採自春天山間的茶芽。 茶葉如同美玉層層相疊,那積聚的芬芳沒有什麼能超過它。 把茶葉碾碎後成了黃金般的粉末,輕柔細嫩就如松樹上的花粉。 在紅爐上用經霜的樹枝燒火,讓越地的小童將清晨的井水斟來煮茶。 煮茶時水面泛起如魚眼般的泡泡,鼎中滿是如清霞般漂浮的茶湯。 我對着曉燈專注地看着凝聚澄清的茶湯,生病的眼睛好似蒙着一層紗。 喝上一甌茶,拂去了昏沉的睡意,心中的煩惱也都消散。 顧渚茶與方山茶啊,和這石廩茶相比,誰又能分出個高下呢? 我手持茶甌默默品味,只能搖着膝蓋徒然嘆息 。

賞析

這首詩生動細緻地記錄了作者得友人所贈石廩茶後,煮茶、品茶的過程。開篇點明茶的來歷,強調友人所贈,自然引出下文對石廩茶品質的描述。詩中對茶葉從採摘到煮泡的各個環節都有形象描繪,「珪璧相壓疊,積芳莫能加」寫茶葉外觀精美,香氣濃郁;「碾成黃金粉,輕嫩如松花」細膩地展現了碾碎後的茶葉形態。煮茶過程描寫得極富畫面感,「紅爐爨霜枝,越兒斟井華。灘聲起魚眼,滿鼎漂清霞」,從生火、取水到煮茶時水的沸騰、茶湯的色澤,都勾畫出一幅生動的煮茶圖。通過作者品嚐後「一甌拂昏寐,襟鬲開煩拏」的感受,側面烘托出石廩茶獨特的提神醒腦、化解煩悶功效。最後將石廩茶與顧渚、方山名茶相比較,以「持甌默吟味,搖膝空諮嗟」收束,留下無盡餘韻,引發讀者對石廩茶品質不凡的遐想,也表達出作者對石廩茶由衷的讚歎與珍惜之情,全詩集文化、審美於一體,是一首關於茶文化的佳作 。

李羣玉

李羣玉

李羣玉,字文山,唐代澧州人。澧縣仙眠洲有古蹟「水竹居」,舊志記爲「李羣玉讀書處」。李羣玉極有詩才,他「居住沅湘,崇師屈宋」,詩寫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羣玉傳》稱其詩「詩筆妍麗,才力遒健」。關於他的生平,據《全唐詩·李羣玉小傳》載,早年杜牧遊澧時,勸他參加科舉考試,並作詩《送李羣玉赴舉》,但他「一上而止」。後來,宰相裴休視察湖南,鄭重邀請李羣玉再作詩詞。他「徒步負琴,遠至輦下」,進京向皇帝奉獻自己的詩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覽」其詩,稱讚「所進詩歌,異常高雅」,並賜以「錦彩器物」,「授弘文館校書郎」。三年後辭官迴歸故里,死後追賜進士及第。周新國先生《武陵藏珍》記載:李羣玉一生交遊廣,足跡遍及河南、河北、陝西、大江南北。李羣玉著有詩前集三卷,後集五卷。《全唐詩》錄他的詩二百六十三首。他是晚唐重要詩人,與齊己、胡曾被列爲唐代湖南三詩人。唐末周樸《吊李羣玉》詩讚道:「羣玉詩名冠李唐,投書換得校書郎。吟魂醉魄歸何處,空有幽蘭隔岸香。」他還是記載「長沙窯」的第一人。 ► 2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