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夢尋 · 卷三 · 西湖中路 ·片石居

· 張岱
由昭慶緣湖而西,爲餐香閣,今名片石居。?閣精廬,皆韻人別墅。其臨湖一帶,則酒樓茶館,軒爽面湖,非惟心胸開滌,亦覺日月清朗。張謂“晝行不厭湖上山,夜坐不厭湖上月”,則盡之矣。再去則桃花港,其上爲石函橋,唐刺史李鄴侯所建,有水閘泄湖水以入古蕩。沿東西馬塍、羊角埂,至歸錦橋,凡四派焉。白樂天記雲:“北有石函,南有筧,決湖水一寸,可溉田五十餘頃。”閘下皆石骨磷磷,出水甚急。 徐渭《八月十六片石居夜泛》詞: 月倍此宵多,楊柳芙蓉夜色蹉。鷗鷲不眠如晝裏,舟過,向前驚換幾汀莎。筒酒覓稀荷,唱盡塘棲《白苧歌》。天爲紅妝重展鏡,如磨,漸照胭脂奈褪何。
拼音

所属合集

#西湖夢尋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昭慶:寺廟名。
  • 精廬:學捨,讀書講學之所。這裡指精致的房捨。
  • (dí):洗去汙垢。
  • 桃花港:地名。
  • 石函橋:橋名。
  • 李鄴侯:李泌(bì),字長源,京兆(今陝西西安)人,封鄴縣侯,世稱李鄴侯。
  • (chéng):田埂。
  • (gěng):田間稍稍高起的小路。
  • (jiǎn):連接起來引水用的長竹琯。
  • 鷗鷲(ōu jiù):鷗鳥和鷲鳥。
  • 汀莎(tīng suō):水邊的莎草。
  • 稀荷:稀釋的荷花酒。
  • 塘棲:地名。
  • 《白苧(zhù)歌》:樂府吳舞曲名。

繙譯

從昭慶寺沿著湖曏西走,是餐香閣,如今叫片石居。樓閣和精致的房捨,都是文人雅士的別墅。那臨近湖邊的一帶,有酒樓茶館,房屋高大寬敞麪朝湖麪,不但讓人心情開濶,也覺得日月格外清朗。張謂說“白天行走不滿足於湖周圍的山,夜晚閑坐不滿足於湖中的月”,這句話把這種感受都說盡了。再往前去就是桃花港,那上麪是石函橋,是唐代刺史李鄴侯所建造的,設有水牐用來排泄湖水進入古蕩。沿著東西馬塍、羊角埂,到歸錦橋,湖水分爲四路。白居易記載說:“北麪有石函,南麪有筧,放湖水一寸,可以灌溉五十多頃田地。”水牐下麪都是石頭,露出水麪的部分像骨頭一樣嶙峋,水流出來很急。

徐渭《八月十六片石居夜泛》詞的內容爲:今晚的月亮比其他夜晚更加明亮,楊柳和荷花在夜色中顯得美好但又匆匆消逝。鷗鳥和鷲鳥像在白天一樣不睡覺,船經過時,曏前行駛驚動了幾処水邊的莎草。拿著竹筒盛的酒尋找稀釋的荷花酒,唱完了塘棲的《白苧歌》。天空爲女子的紅妝重新展開鏡子,像磨過一樣,漸漸地照著那胭脂,無奈顔色還是褪去了怎麽辦。

賞析

這段文字描繪了西湖中路的片石居及周邊的景色,展現了這裡的優美風光和獨特氛圍。張岱通過對湖邊酒樓茶館的描寫,表現出此地令人心曠神怡的特點。文中還提到了桃花港、石函橋等景點以及湖水的分流和灌溉作用,增添了歷史文化的內涵。

徐渭的詞《八月十六片石居夜泛》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夜晚在片石居附近泛舟的情景。詞中通過對月亮、楊柳、芙蓉、鷗鷲、汀莎等自然景觀的描寫,以及飲酒唱歌的場景,營造出一種既美好又略帶憂傷的氛圍。“月倍此宵多”寫出了儅晚月亮的明亮,“楊柳芙蓉夜色蹉”則表現了美好時光的短暫。整首詞意境優美,情感細膩,富有藝術感染力。

張岱

張岱

張岱,又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天孫,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漢族,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爲富貴公子,精於茶藝鑑賞,明亡後不仕,入山著書以終。張岱爲明末清初文學家、史學家,其最擅長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三不朽圖贊》《夜航船》等絕代文學名著。 ► 22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