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 · 哀公 · 哀公四年

【經】四年春王二月庚戌,盜殺蔡侯申。蔡公孫辰出奔吳。葬秦惠公。宋人執小邾子。夏,蔡殺其大夫公孫姓、公孫霍。晉人執戎蠻子赤歸於楚。城西郛。六月辛丑,亳社災。秋八月甲寅,滕子結卒。冬十有二月,葬蔡昭公。葬滕頃公。 【傳】四年春,蔡昭侯將如吳,諸大夫恐其又遷也,承,公孫翩逐而射之,入於家人而卒。以兩矢門之。衆莫敢進。文之鍇後至,曰:「如牆而進,多而殺二人。」鍇執弓而先,翩射之,中肘。鍇遂殺之。故逐公孫辰,而殺公孫姓、公孫盱。 夏,楚人既克夷虎,乃謀北方。左司馬眅、申公壽餘、葉公諸樑致蔡於負函,致方城之外於繒關,曰:「吳將水斥江入郢,將奔命焉。」爲一昔之期,襲樑及霍。單浮餘圍蠻氏,蠻氏潰。蠻子赤奔晉陰地。司馬起豐、析與狄戎,以臨上雒。左師軍於菟和,右師軍於倉野,使謂陰地之命大夫士蔑曰:「晉、楚有盟,好惡同之。若將不廢,寡君之願也。不然,將通於少習以聽命。」士蔑請諸趙孟。趙孟曰:「晉國未寧,安能惡於楚,必速與之。」士蔑乃致九州之戎。將裂田以與蠻子而城之,且將爲之卜。蠻子聽卜,遂執之,與其五大夫,以畀楚師於三戶。司馬致邑,立宗焉,以誘其遺民,而盡俘以歸。 秋七月,齊陳乞、弦施、衛寧跪救範氏。庚午,圍五鹿。九月,趙鞅圍邯鄲。冬十一月,邯鄲降。荀寅奔鮮虞,趙稷奔臨。十二月,弦施逆之,遂墮臨。國夏伐晉,取邢、任、欒、鄗、逆畤、陰人、盂、壺口。會鮮虞,納荀寅於柏人。
拼音

所属合集

#左傳

譯文

四年春季,蔡昭公準備到吳國去。大夫們恐怕他又要遷移,跟着公孫翩追趕蔡昭公並用箭射他,蔡昭公逃進百姓家裏就死了。公孫翩拿着兩支箭守在門口,大家不敢進去。文之鍇後到,說:“並排像一垛牆一樣往前走,至多隻能殺死我們兩個人。”文之鍇拿着弓走在前面,公孫翩射他,射中肘部。文之鍇就殺死了公孫翩,並因此驅逐了公孫辰而殺死了公孫姓、公孫盱。 夏季,楚國人攻下夷虎以後,就策劃向北方擴張。左司馬眅、申公壽餘、葉公諸樑在負函集合蔡國人,方城山外的人在繒關集合,說:“吳國將要溯江而上進入郢都,大家都要奔走聽命。”規定一晚上的期限,襲擊樑地和霍地。單浮餘領兵包圍蠻氏,蠻氏潰散。蠻子赤逃亡到晉國的陰地。司馬徵召豐地兵卒、析地人和狄戎入伍當兵,逼近上洛。左翼部隊駐紮在菟和,右翼部隊駐紮在倉野,派人對陰地的命大夫士蔑說:“晉國和楚國有過盟約,喜愛和厭惡彼此相共。如果這個盟約不廢除,這是寡君的願望。不這樣,我們準備打通少習山再來聽取你們的命令。”士蔑請示趙孟,趙孟說:“晉國沒有安定,哪裏能和楚國搞壞關係?一定要快點把人交給他們!”士蔑就召集九州之戎,說將要分給蠻子土田而在那裏築城,而且準備爲這件事情占卜。蠻子前來聽取占卜,就逮捕了他和他的五個大夫,在三戶交給楚軍。司馬假裝給蠻子城邑和建立宗主,來引誘分散的戎人,然後全部俘虜回去。 秋季,七月,齊國的陳乞、弦施、衛國的寧跪救援範氏。十四日,包圍五鹿。九月,趙鞅包圍邯鄲。冬季,十一月,邯鄲投降。荀寅逃亡到鮮虞,趙稷逃奔到臨地。十二月,弦施迎接趙稷,就拆毀了臨地的城牆。國夏攻打晉國,佔取了邢地、任地、欒地、鄗地、逆畤、陰人、盂地、壺口,會合鮮虞,把荀寅送到柏人邑。
左丘明

左丘明

左丘明,姜姓丘氏,名明,丘穆公呂印的後代。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左史官記言,右史官記事),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後其父移居魯國並世代擔任魯國太史。 左丘明籍貫,一說爲魯國中都人,一說爲春秋末年魯國都君莊(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人,按新見《左傳精舍志》,當以後說近是。 左氏世爲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公元前551-479)同時,而年輩稍晚。他是當時著名史家、學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他品行高潔,爲孔子推崇,稱“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即與其同好惡;漢司馬遷亦稱其爲“魯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爲己著述《史記》的先型典範。 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在於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爲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於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並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傳》、《國語》對中國傳統史學影響深遠,對司馬遷的《史記》創作尤其具有重要啓發。從這個意義講,左丘明堪爲中國傳統史學的鼻祖之一。後世或稱其爲“文宗史聖”、“經臣史祖”,或譽爲“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歷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經師;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賢。今山東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學以紀念其鄉先賢左丘明。 ► 3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