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當是天寶十二載作。蓋十三年九日有寄岑參詩,十四年九日有楊奉先詩,此詩蓋在前也。時公年四十有二,故云百年已半。
(《杜臆》:此章即老去悲秋之意。上四,拈九日,所感在身老,忖故有兼悲之嘆。下四,拈曲江,所傷在落魄,故有搖盪之嗟。通首將一景一情,兩截重敘,虛實相間格,杜集頻用之。此詩乍看似乎直致,須抑揚說來,方見曲折生動,言茱萸雖好,而菡萏已衰,不覺悲秋悲老,兼集意中也。且江上此遊,彷彿荊門勝會,而搖盪花期者,猶是去秋故吾,浮沉身世,又可悲已。)
《荊楚歲時記》:“茱萸,一名藙,九月九日熟,味辛色赤,拆其房插頭,可辟惡氣。”曹植詩:“茱萸自有芳。”
《爾雅》:“缺荷,芙蕖,其華菡萏。”洙曰:蓮,莖爲茄,葉爲荷,花爲菡萏,蓮根爲藕。劉楨詩:“菡萏溢金塘。”
張正見詩:“百齡倏忽半。”
屈原《遠遊》:“軼迅風於清源兮。”
《九域志》:江陵府龍山上有孟嘉落帽臺,其地在荊門東。宋之問詩:“邪溪此路通。”
李百藥詩:“晚來風景麗。”殷仲文詩:“獨有清秋日,能使高興盡。”
《上林賦》:“與波搖盪。”《荊楚歲時記》:“九日爲菊花會,故云菊花期。”《續齊諧記》:費長房謂桓景曰:“九月九日汝家有厄,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係臂,登高飲菊花酒,則此禍可除。”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綴席:指佈置酒席。
- 茱萸(zhū yú):一種香草,古人在重陽節有插茱萸的習俗。
- 菡萏(hàn dàn):荷花的別稱。
翻譯
佈置好的酒席上茱萸美好,江面上漂浮的荷花已經衰敗。秋季的第三個月已過了一半,重陽節來臨心中更添悲傷。江水在清澈的源頭彎曲流淌,前往荊門的這條路讓人疑惑。傍晚時高興的情緒已消散盡,只能在菊花盛開的時節裏獨自搖盪。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在重陽節時所作,詩中描繪了重陽節的情景以及詩人內心的感受。首聯通過描寫茱萸的美好和菡萏的衰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暗示了時光的流逝和生命的興衰。頷聯點明瞭時節,秋季已過半,而重陽節的到來更讓詩人感到悲傷,這種悲傷或許是因爲時光的匆匆,也或許是因爲詩人自身的境遇。頸聯描繪了江水的流淌和路途的疑惑,進一步烘托出詩人內心的迷茫。尾聯則表達了詩人歡樂情緒的消逝,只能在菊花盛開的時期獨自徘徊,體現出一種孤獨和無奈的心境。整首詩以景襯情,情景交融,透露出詩人深沉的情感和對人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