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上行
蒲生我池中,其葉何離離。
傍能行人義,莫若妾自知。
衆口鑠黃金,使君生別離。
念君去我時,獨愁常苦悲。
想見君顏色,感結傷心脾。
念君常苦悲,夜夜愁不寐。
莫以賢豪故,棄捐素所愛。
莫以魚肉賤,棄捐蔥與薤。
莫以麻枲賤,棄捐菅與蒯。
出亦復苦愁,入亦復苦愁。
邊地多悲風,樹木何脩脩。
從君致獨樂,延年壽千秋。
拼音
所属合集
名句
譯文
蒲草長滿了水池,它們的葉子隱約相間。正如你的寬厚正直,不説我也自然知曉。大家都這麼説混淆是非,使你不得不離去。每當想起我們相距這麼遠,我就像沒有丈夫一樣苦苦的思念。一想到你離去時的神情,我的心就像長了結一樣。一想起你那悲傷的表情,我每天晚上都不能入睡。
不要以爲有身份有地位,就可以拋棄自己所愛的東西?不要以爲魚肉多了,就可以拋棄大蔥和薤菜。不要以爲麻枲多了,就可以不要菅草和蒯草了。出去了爲什麼又回來,回來了卻又想着再出去。邊疆的風聲使人倍感淒涼,樹被風吹的聲音都是那麼淒涼!從了君以後就要自己讓自己快樂,要好好的活下去。
序
《塘上行》由甄氏(即文昭甄皇后)所作,這首描寫閨怨的詩觸怒文帝,甄氏黃初二年(西元二二一年)被賜毒酒而死。直到兒子曹睿嗣位,才被追諡爲皇后。此後歷朝歷代,正史典籍,載其人,未載其名,均以甄后稱之。
賞析
《塘上行》之妙,盡在結尾三句。前面之所以評此詩「於悲慟傷絕中另生沉致之姿,風采殊絕」,蓋指詩之末句「從君致獨樂,延年壽千秋」。依「從君致獨樂」判斷,詩人心目中的主要受衆是她丈夫魏文帝。魏文帝沒有帶給甄氏多少人間歡樂,反而卻爲甄氏帶來無盡的「苦愁」,並且最終竟要因讒而殺妻。
可以說,兩人之間的感情基本不復存在,形同陌路。在此境況下,魏文帝賜死甄氏,甄氏對魏文帝可能沒有絲毫的怨恨之心嗎?那麼既然如此,甄氏爲什麼還要祝福魏文帝「延年壽千秋」呢?想必甄氏十分清楚,皇命下達已經是覆水難收,自己即便再祝福他千次萬次,也終究不可能改變被賜死的命運。既然將死,那爲什麼還要希望魏文帝「延年壽千秋」?從詩人對魏文帝長久以來的哀怨之情來看,從將死的被害者對兇手自然的人性態度來體察,結合即將枉死之人極爲特殊的至悲心境,只有一種解釋可以成立。那就是,對魏文帝憎惡深久的甄氏著寫該句的真實意圖,是的,「延年壽千秋」看似是何等賞心悅目的祝福之言!但在這賞心悅目的背後,實則蘊藉着詩人無邊的恨意。如此匠心獨運,古今罕見,唯性情者識之、察之、深憫其情。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離離:繁茂的樣子。
- 鑠(shuò):熔化。
- 脩脩:形容樹木乾枯的樣子。
繙譯
蒲草生長在我的池塘中,它的葉子是多麽繁茂。旁人能施行仁義,沒有人比我自己更清楚。衆人的口舌能熔化黃金,使得君王與我生別離。想到君王離開我的時候,我獨自憂愁常常痛苦悲傷。很想見到君王的容顔,內心感結憂傷到了脾髒。想到君王常常痛苦悲傷,夜夜都不能入睡。不要因爲豪傑賢能的緣故,就拋棄平素所喜愛的。不要因爲魚肉低賤,就拋棄大蔥和薤菜。不要因爲麻枲低賤,就拋棄菅草和蒯草。出去也是又痛苦又憂愁,進來也是又痛苦又憂愁。邊地有很多悲涼的風,樹木是那麽乾枯。從軍會導致獨自快樂,延長壽命活到千鞦。
賞析
這首詩以蒲草起興,寓意自身的処境。訴說自己的品質,強調自己的委屈和痛苦,表達對離去君王的思唸與憂慮。她擔憂君王會因他人的影響而捨棄自己,也用各種事物來比喻自己不應該被輕易拋棄。詩中重複強調著痛苦與憂愁,如“唸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凸顯內心的煎熬。詩中還描繪了邊地的蕭瑟景象,更增添了淒涼的氛圍。最後兩句顯得有些突兀,或許表達對某種期望與感慨,整躰呈現出一種哀怨、纏緜又無奈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