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 · 第四十八回 · 宴長江曹操賦詩 鎖戰船北軍用武 [明] 羅貫中 卻說龐統聞言,吃了一驚,急回視其人,原來卻是徐庶。統見是故人,心下方定。回顧左右無人,乃曰:“你若說破我計,可惜江南八十一州百姓,皆是你送了也!”庶笑曰:“此間八十三萬人馬,性命如何?”統曰:“元直真
三國演義 · 第四十九回 · 七星壇諸葛祭風 三江口周瑜縱火 [明] 羅貫中 卻說周瑜立於山頂,觀望良久,忽然望後而倒,口吐鮮血,不省人事。左右救回帳中。諸將皆來動問,盡皆愕然相顧曰:“江北百萬之衆,虎踞鯨吞。不爭都督如此,倘曹兵一至,如之奈何?”慌忙差人申報吳侯,一面求醫調治
三國演義 · 第五十回 · 諸葛亮智算華容 關雲長義釋曹操 [明] 羅貫中 卻說當夜張遼一箭射黃蓋下水,救得曹操登岸,尋着馬匹走時,軍已大亂。韓當冒煙突火來攻水寨,忽聽得士卒報道:“後梢舵上一人,高叫將軍表字。”韓當細聽,但聞高叫“義公救我?”當曰:“此黃公覆也!”急教救起。
三國演義 · 第五十一回 · 曹仁大戰東吳兵 孔明一氣周公瑾 [明] 羅貫中 卻說孔明欲斬雲長,玄德曰:“昔吾三人結義時,誓同生死。今雲長雖犯法,不忍違卻前盟。望權記過,容將功贖罪。”孔明方纔饒了。且說周瑜收軍點將,各各敘功,申報吳侯。所得降卒,盡行發付渡江,大犒三軍,遂進兵攻
三國演義 · 第五十二回 · 諸葛亮智辭魯肅 趙子龍計取桂陽 [明] 羅貫中 卻說周瑜見孔明襲了南郡,又聞他襲了荊襄,如何不氣?氣傷箭瘡,半晌方蘇,衆將再三勸解。瑜曰:“若不殺諸葛村夫,怎息我心中怨氣!程德謀可助我攻打南郡,定要奪還東吳。”正議間,魯肅至。瑜謂之曰:“吾欲起兵與
三國演義 · 第五十三回 · 關雲長義釋黃漢升 孫仲謀大戰張文遠 [明] 羅貫中 卻說孔明謂張飛曰:“前者子龍取桂陽郡時,責下軍令狀而去。今日翼德要取武陵,必須也責下軍令狀,方可領兵去。”張飛遂立軍令狀,欣然領三千軍,星夜投武陵界上來。金旋聽得張飛引兵到,乃集將校,整點精兵器械,出
三國演義 · 第五十四回 · 吳國太佛寺看新郎 劉皇叔洞房續佳偶 [明] 羅貫中 卻說孔明聞魯肅到,與玄德出城迎接,接到公廨,相見畢。肅曰:“主公聞令侄棄世,特具薄禮,遣某前來致祭。周都督再三致意劉皇叔、諸葛先生。”玄德、孔明起身稱謝,收了禮物,置酒相待。肅曰:“前者皇叔有言:‘公
三國演義 · 第五十五回 · 玄德智激孫夫人 孔明二氣周公瑾 [明] 羅貫中 卻說玄德見孫夫人房中兩邊槍刀森列,侍婢皆佩劍,不覺失色。管家婆進曰:“貴人休得驚懼:夫人自幼好觀武事,居常令侍婢擊劍爲樂,故爾如此。”玄德曰:“非夫人所觀之事,吾甚心寒,可命暫去。”管家婆稟覆孫夫人曰
三國演義 · 第五十六回 · 曹操大宴銅雀臺 孔明三氣周公瑾 [明] 羅貫中 卻說周瑜被諸葛亮預先埋伏關公、黃忠、魏延三枝軍馬,一擊大敗。黃蓋、韓當急救下船,折卻水軍無數。遙觀玄德、孫夫人車馬僕從,都停住于山頂之上,瑜如何不氣?箭瘡未愈,因怒氣衝激,瘡口迸裂,昏絕於地。衆將救醒
三國演義 · 第五十七回 · 柴桑口臥龍弔喪 耒陽縣鳳雛理事 [明] 羅貫中 卻說周瑜怒氣填胸,墜於馬下,左右急救歸船。軍士傳說:“玄德、孔明在前山頂上飲酒取樂。”瑜大怒,咬牙切齒曰:“你道我取不得西川,吾誓取之!”正恨間,人報吳侯遣弟孫瑜到。周瑜接入。具言其事。孫瑜曰:“吾奉
三國演義 · 第五十八回 · 馬孟起興兵雪恨 曹阿瞞割須棄袍 [明] 羅貫中 卻說獻策之人,乃治書侍御史陳羣,字長文。操問曰:“陳長文有何良策?”羣曰:“今劉備、孫權結爲脣齒,若劉備欲取西川,丞相可命上將提兵,會合淝之衆,徑取江南,則孫權必求救於劉備;備意在西川,必無心救權;權
三國演義 · 第五十九回 · 許諸裸衣鬥馬超 曹操抹書問韓遂 [明] 羅貫中 卻說當夜兩兵混戰,直到天明,各自收兵。馬超屯兵渭口,日夜分兵,前後攻擊。曹操在渭河內將船筏鎖鏈作浮橋三條,接連南岸。曹仁引軍夾河立寨,將糧草車輛穿連,以爲屏障。馬超聞之,教軍士各挾草一束,帶着火種,與
三國演義 · 第六十回 · 張永年反難楊修 龐士元議取西蜀 [明] 羅貫中 卻說那進計於劉璋者,乃益州別駕,姓張,名鬆,字永年。其人生得額?頭尖,鼻偃齒露,身短不滿五尺,言語有若銅鐘。劉璋問曰:“別駕有何高見,可解張魯之危?”鬆曰:“某聞許都曹操,掃蕩中原,呂布、二袁皆爲所滅
三國演義 · 第六十一回 · 趙雲截江奪阿斗 孫權遺書退老瞞 [明] 羅貫中 卻說龐統、法正二人,勸玄德就席間殺劉璋,西川唾手可得。玄德曰:“吾初入蜀中,恩信未立,此事決不可行。”二人再三說之,玄德只是不從。次日,復與劉璋宴於城中,彼此細敘衷曲,情好甚密。酒至半酣,龐統與法正商
三國演義 · 第六十二回 · 取涪關楊高授首 攻雒城黃魏爭功 [明] 羅貫中 卻說張昭獻計曰:“且休要動兵。若一興師,曹操必復至。不如修書二封:一封與劉璋,言劉備結連東吳,共取西川,使劉璋心疑而攻劉備;一封與張魯,教進兵向荊州來。着劉備首尾不能救應。我然後起兵取之,事可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