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巖入鱉口有石枰石橋及石池諸景
洞樑高負泥沙惡,一軀巧骨裹癡鞟。
昨聞巳是三十年,今夕張燈始捫摸。
初疑螺尾不可梯,再進再折無盡期。
魚腦別波枯未已,蜃腳逢沙澀懶移。
人言此語得大槩,卻須請君說細微。
桃根倒僵蟲齧久,蜜脾仄掛蜂歸稀。
二洞三洞止一隙,解衣臥洞身投鱉。
蒼枰爛斧或有人,石橋浸影終無月。
當時蔣侯身不死,一去親齎五日米。
遙聞櫓響送江船,頭上恐是錢塘水。
避秦豈直武陵隈,何事桃花不出來。
星河作影當歸路,疑是淳于夢大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洞巖(dòng yán):洞穴中的巖石;鱉(biē):龜的一種;石枰(píng):石頭做成的秤;石橋及石池:用石頭搭建的橋和池塘。
繙譯
在洞穴中有高聳的巖石,鱉口処有石頭做成的秤,還有石橋和石池等景致。
賞析
這首古詩描繪了一個神秘的洞穴景觀,通過描寫洞梁、石枰、石橋等元素,展現了古代文人對自然景觀的想象和贊美。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比喻和意象,如“一軀巧骨裹癡鞟”、“魚腦別波枯未已”,增加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整首詩意境深遠,給人以遐想空間,展現了古代文人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