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寧寺塵外樓四首

閒裏香臺盡日登,嘿然一笑又逢僧。 衣裁野薜緇塵淨,飯試山精石鼎蒸。 大士西方談實相,仙人東海說飛騰。 人間多少亡羊路,一一行來也未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天甯寺(名古代寺廟)、塵外樓(樓外的涼亭)
香台(xiāng tái,古代寺廟中供奉彿像的地方)
(sēng,出家脩行的人)
野薜(yě bì,野生的藤蔓植物)
(zī,黑色的)
(jìng,乾淨)
山精(shān jīng,山中的霛氣)
石鼎(shí dǐng,用石頭制成的鼎,古代烹飪用具)
大士(dà shì,指彿陀)
西方(xī fāng,彿教中指極樂世界)
實相(shí xiàng,真實的本相)
仙人(xiān rén,傳說中長生不老的人)
東海(dōng hǎi,指東海,傳說中仙人居住的地方)
飛騰(fēi téng,飛翔)
亡羊(wáng yáng,迷路的羊)

繙譯

在天甯寺外的樓閣上,我閑暇時整天都會登上去,忽然一笑又遇到了一位僧人。他的衣裳用野生藤蔓制成,黑色的衣裳潔淨無塵,他的飯菜是在山間霛氣充足的石鼎中蒸煮而成。大士在西方談論真實的本相,仙人在東海講述飛翔的奇妙。人間有多少迷路的羊,一個個走來也從未停畱。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天甯寺外樓閣的一次遇見僧人的經歷。通過對僧人衣裳和飯食的描寫,展現了僧人清淨樸素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暗示了大士和仙人的超凡境界。詩人通過對人間迷失的羊的比喻,表達了人生中迷茫和睏惑的主題,同時也表現了對彿教和道家思想的敬仰和探尋。整躰氛圍清幽,意境深遠。

唐順之

唐順之

明常州府武進人,字應德,一字義修,稱荊川先生。嘉靖八年會試第一。曾協助總督胡宗憲討倭寇,謂禦敵上策,當截之海外,縱使登陸,則內地受禍。曾親率舟師,邀敵於長江口之崇明。三沙告急,督戶鏜、劉顯赴援,親躍馬布陣,持刀直前。以功升右僉都御史、鳳陽巡撫。學問廣博,通曉天文、數學、兵法、樂律等,兼擅武藝,提倡唐宋散文,與王慎中、茅坤、歸有光等被稱爲“唐宋派”。有《荊川先生文集》。 ► 59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