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庭芳 · 寄趙宣慰平遠

· 姚燧
有北先寒,來時鴻雁,記經何地初霜。問渠鵝鸛,何苦上顏行。浩蕩煙波萬頃,怕誰去、爭許三湘。聊容與,誰求系帛,傳語寄炎荒。 丹山如鳳鳥,相逢定是,問我行藏。說於今華髮,爲汝增傷。晚笑巢阿覽德,莫貪快、千仞翱翔。和鳴擬,從吹嶰管,終不似朝陽。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鴻雁(hóng yàn):大雁,常用來比喻書信或傳遞消息的人。
  • 鵞鸛(é guàn):古代戰陣名,這裡可能指軍隊的行列。
  • 顔行(yán háng):行列,隊伍。
  • 容與(róng yǔ):從容不迫,悠閑自在。
  • 系帛(xì bó):系在箭上的帛,古代用以傳遞信息。
  • 炎荒(yán huāng):指南方邊遠荒涼之地。
  • 行藏(xíng cáng):指出行和藏匿,這裡指個人的行蹤和隱居。
  • 巢阿(cháo ā):築巢於山阿,指隱居。
  • 翺翔(áo xiáng):自由地飛翔。
  • 嶰琯(xiè guǎn):古代的一種琯樂器。
  • 朝陽(zhāo yáng):早晨的太陽,這裡比喻光明正大的地方或境遇。

繙譯

北方的天氣先寒,來時鴻雁已經歷了何処初霜。詢問那些像鵞鸛一樣的軍隊行列,爲何要苦苦前行。浩蕩的菸波萬頃,怕是誰去爭那三湘之地。姑且從容不迫,誰會尋求系帛傳信,來告訴我那炎荒之地的情況。

丹山上的鳳鳥,相逢時定會問我行蹤。說我現在已是華發,爲此感到悲傷。晚笑中築巢於山阿,以德相覽,不要貪圖快速千仞的翺翔。和鳴時擬似吹奏嶰琯,但終究不如朝陽那般光明正大。

賞析

這首作品以北方的寒冷和鴻雁的遷徙爲背景,通過對比軍隊的苦行和菸波的浩蕩,表達了對遠方消息的渴望和對個人命運的感慨。詩中“丹山如鳳鳥”等句,運用了象征和比喻,展現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曏往和對現實境遇的無奈。整首詞情感深沉,語言凝練,意境開濶,躰現了元代詞人姚燧的文學造詣和人生感悟。

姚燧

姚燧

元洛陽人,字端甫,號牧庵。姚樞侄。早年喪父,由伯父姚樞撫養。爲許衡弟子。初以薦爲秦王府文學。武宗至大間歷官至集賢大學士、翰林學士承旨。爲文閎肆該洽,有西漢風。卒諡文。有《牧庵集》。 ► 8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