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隱詩爲李文照賦

川原澹微風,草色綠以齊。 牛羊散平野,欲與蒼煙迷。 麾肱畢來升,鞭策何用攜。 所以隱君子,於焉記幽棲。 朝牧日在東,暮牧日在西。 爾羊無百尾,爾牛無千蹄。 對之忽兩忘,俯仰惟端倪。 因茲崇隱德,豈顧犢與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川原:平原。
  • (dàn):平靜,這裏指微風輕拂。
  • 麾肱(huī gōng):指揮手臂,這裏指驅趕牛羊的動作。
  • 畢來升:全都上來。
  • 鞭策:鞭子和策(一種趕馬的工具),這裏指驅趕牛羊的工具。
  • 幽棲:隱居。
  • 端倪:頭緒,這裏指心境的平和與超脫。
  • 犢與羝(dú yǔ dī):小牛和公羊,這裏泛指牲畜。

翻譯

平原上微風輕拂,草色綠油油地整齊生長。牛羊散佈在廣闊的田野上,彷彿與蒼茫的煙霧融爲一體。揮動手臂,牛羊便全都聚集上來,無需使用鞭子和策。因此,隱居的君子在這裏記錄下他的幽靜居所。早晨放牧時太陽在東方,傍晚放牧時太陽在西邊。你的羊羣沒有百隻尾巴,你的牛羣沒有千隻蹄子。面對這一切,我忽然間忘卻了自我,心境平和而超脫。因此我崇尚隱居的美德,豈是爲了顧及那些小牛和公羊。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寧靜的田園風光,通過平原、微風、綠草、牛羊等自然元素,展現了隱居生活的恬淡與超脫。詩中「麾肱畢來升,鞭策何用攜」表達了隱士對生活的從容不迫,以及對自然和諧的深刻體會。結尾的「因茲崇隱德,豈顧犢與羝」更是強調了隱士不爲物質所累,追求精神自由的高尚情操。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嚮往和讚美。

淩云翰

元明間浙江仁和人,字彥翀。博覽羣籍,通經史,工詩。元至正間舉人。洪武初以薦,授成都府學教授。後坐事謫南荒。有《柘軒集》。 ► 80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