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灣阻風次日舟人必行解舟風回喜賦
東風吹船行,西風留船住。髼鬆黃頭郎,作底使風去。
蘆篷兩扇當江開,船船相趁風初回。龍淵煙氣隔洲失,宣化山光隨棹來。
潮頭又上推船走,一時便過新河口。兩人勝負篷底棋,船行遲速人不知。
黃頭郎,穩扶柁,信風宿。大信肉色花枝紅,採石酒波春水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髼鬆(péng sōng):頭髮散亂的樣子。
- 作底:爲何,怎樣。
- 蘆篷:用蘆葦編織的船篷。
- 龍淵:深水,此處可能指某個水域的名稱。
- 宣化山:山名,具體位置不詳。
- 棹(zhào):船槳,代指船。
- 新河口:地名,具體位置不詳。
- 勝負篷底棋:在船篷下下棋,決定勝負。
- 扶柁(duò):掌舵,控制船的方向。
- 信風宿:依賴風向航行。
- 大信肉色花枝紅:形容景色或人物的豔麗。
- 採石酒波春水綠:形容水波盪漾,春水碧綠。
翻譯
東風吹動船隻前行,西風卻讓船隻停住。頭髮散亂的黃頭郎,怎樣才能讓風帶船去。 兩扇蘆葦編織的船篷在江上展開,船隻相互跟隨,風終於回來了。龍淵的煙霧隔着洲消失,宣化山的景色隨着船隻而來。 潮頭再次推動船隻前行,一會兒就過了新河口。兩個人在船篷下下棋決定勝負,船隻的行進速度人們並不知曉。 黃頭郎,穩穩地掌舵,依賴風向航行。大信的肉色花枝紅豔,採石的酒波春水碧綠。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船行江上的情景,通過東風與西風的對比,展現了船隻的行進與停留。詩中「髼鬆黃頭郎」形象生動,展現了船伕的形象。後文通過自然景色的變化,如「龍淵煙氣隔洲失」和「宣化山光隨棹來」,以及船上人的活動,如「兩人勝負篷底棋」,展現了旅途中的寧靜與變化。結尾的「大信肉色花枝紅,採石酒波春水綠」則以豔麗的色彩,增添了詩意的浪漫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