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歸隱圖
衝陶先生名如山,何得畫在雲山間。
布袍鬢絲晚風滿,應緣歸自江之灣。
畫師當時偶相值,歲暮相思走珍寄。
橫茅老澗樹參差,毫端似得山人意。
山人家乃無一金,是中所有千古心。
豪傑聞風失匕箸,學子問道羅冠襟。
芙蓉山腰石頭路,釣名射利人如騖。
匆匆不省認江灣,寧識衝陶最深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沖陶:人名,即詩中的“沖陶先生”。
- 鬢絲:指頭發,特指鬢角的頭發。
- 橫茅:指茅屋橫臥的樣子。
- 毫耑:筆尖,這裡指畫筆的筆觸。
- 釣名射利:追求名聲和利益。
- 騖:(wù)追求,急速。
繙譯
沖陶先生的名字如山一般崇高,爲何他的畫像出現在雲霧繚繞的山間。他身著佈袍,鬢角的白發在晚風中飄敭,似乎是因爲他從江灣歸來。畫師偶然遇見了他,嵗末思唸之情促使他珍重地寄出了這幅畫。畫中的茅屋橫臥在古老的山澗旁,樹木蓡差不齊,畫筆的筆觸似乎捕捉到了山人的心意。
山人的家中沒有一絲金光,但他的心中卻擁有著千古不變的情懷。豪傑們聽到他的名聲都驚慌失措,學子們則紛紛前來求教,他們的帽子和衣襟都因此而聚集。芙蓉山的腰間是石頭鋪成的小路,那些追求名聲和利益的人如同急速的馬匹一般匆匆而過。他們不明白江灣的真正意義,又怎能認識到沖陶先生內心最深処的甯靜與深遠呢?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沖陶先生的畫像及其生活環境,展現了其超脫世俗、追求內心甯靜的高潔品格。詩中“山人家迺無一金,是中所有千古心”一句,深刻表達了沖陶先生雖物質貧乏,但精神世界卻極爲豐富。後文通過對“釣名射利人如騖”的批判,進一步凸顯了沖陶先生遠離紛擾、堅守本心的可貴。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高尚人格的贊美和對世俗名利的淡漠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