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士明判簿以詩求作雲麓書隱圖不果爲作步韻奉答
十年江上憶茅廬,故託毫縑寫舊居。
濟世可堪終稼穡,蒞民無計禦樵漁。
久知心遠懷桑梓,已喜身閒棄簿書。
雲麓真山應會見,莫看圖畫賦歸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毫縑(háo jiān):細絹,這裏指繪畫用的材料。
- 稼穡(jià sè):農事,指耕種和收穫。
- 蒞民(lì mín):治理百姓。
- 樵漁(qiáo yú):樵夫和漁夫,泛指普通百姓。
- 桑梓(sāng zǐ):桑樹和梓樹,常用來比喻故鄉。
- 簿書(bù shū):官府的文書工作。
翻譯
十年來,我一直懷念江上的茅廬,因此委託繪畫大師用細絹描繪我的舊居。我雖有濟世之志,但最終只能迴歸農事;治理百姓,卻無法有效地保護他們免受樵夫和漁夫的侵擾。我早已知道,心懷遠方,思念故鄉;如今,我已喜於身閒,放棄了官府的文書工作。雲麓山中的真山美景,我應該能夠親眼見到,不必再通過圖畫來欣賞,也不必再賦詩表達歸隱之意。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對過去隱居生活的懷念,以及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無奈。詩中,「十年江上憶茅廬」一句,直接抒發了作者對過去隱居生活的深切懷念。後文通過對「稼穡」、「蒞民」等詞語的運用,展現了作者雖有濟世之志,卻無法實現,只能迴歸農事的無奈。最後,作者表達了對未來歸隱生活的期待,希望不再通過圖畫來欣賞自然美景,而是能夠親身體驗。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隱居生活的嚮往和對現實社會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