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次倪韻:按照倪姓詩人的韻腳作詩。
- 丘囌州:指丘濬,明代文學家,曾任囌州知府。
- 財賦:財政收入。
- 蠲稅:減免稅收。
- 閭巷:指民間。
- 採詩:古代有採集民間詩歌的制度,用以了解民情。
- 靡靡:萎靡不振的樣子。
- 寬民無術:沒有減輕民衆負擔的方法。
- 素餐:白喫飯,指無功受祿。
- 清朝祿:指在清明的朝廷中擔任官職所享有的俸祿。
- 勞載馳:辛苦奔波。
繙譯
財政收入在東南地區如同蠶絲般細密,而民衆的辛勞又恰逢稅收征收的時節。朝廷雖多次下詔減免稅收,但民間又有誰還在採集詩歌以了解民情呢?行路的人們唱著歌,心情萎靡不振,我卻沒有減輕民衆負擔的方法,心中感到遲疑不決。我已經無功受祿,辜負了朝廷的俸祿,又怎敢奢望君恩,辛苦奔波呢?
賞析
這首作品反映了明代東南地區的財政狀況和民衆的艱辛生活。詩中,“財賦東南似蠶絲”形象地描繪了財政的細密與繁重,而“民勞又值轉輸時”則直接表達了民衆在稅收征收時的辛勞。後文通過對朝廷減免稅收與民間採詩制度的提及,進一步揭示了社會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最後,詩人以自責的口吻,表達了對無功受祿的愧疚和對減輕民衆負擔的無能爲力,躰現了其深切的民本思想和對社會責任的自覺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