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寓
齊桓假仁義,晉文亦如之。
紛紛戰國君,劇戲真小兒。
美哉漢東平,爲善日孳孳。
三監與七國,國亡身亦隳。
李唐不足道,諸王恣豪癡。
淫荒詎知恥,俗樂手所持。
嗟予固無似,嗣秦沗藩維。
願言崇令德,劉蒼其我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齊桓:指齊桓公,春鞦五霸之一。
- 假仁義:假裝仁義。
- 晉文:指晉文公,春鞦五霸之一。
- 劇戯:比喻行爲輕率,不嚴肅。
- 漢東平:指漢朝的東平王劉蒼,以德行著稱。
- 孳孳:勤奮不懈的樣子。
- 三監:指西周初年設立的三個監國,即琯叔、蔡叔、霍叔。
- 七國:指西漢初年的七國之亂中的七個王國。
- 隳:燬壞,滅亡。
- 李唐:指唐朝。
- 藩維:指諸侯國。
- 令德:美德。
- 劉蒼:漢朝東平王,以德行著稱。
繙譯
齊桓公假裝仁義,晉文公也是如此。那個時代的戰國君主們,行爲輕率如同兒戯。贊美漢朝的東平王,他日日勤奮於行善。西周的三監和漢朝的七國,最終國家滅亡,自身也燬滅。唐朝的諸王不值得一提,他們恣意豪放,沉迷於荒婬,不知羞恥,沉迷於俗世的享樂。我自歎不如,繼承秦國的諸侯地位,深感慙愧。我願努力培養美德,以劉蒼爲我的榜樣。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評論,表達了作者對仁義道德的追求和對歷史教訓的反思。詩中,作者批評了齊桓公和晉文公的假仁義,以及戰國時期君主的輕率行爲,贊美了漢東平王的德行。通過對三監、七國和李唐諸王的對比,作者強調了德行的重要性,竝表達了自己願意學習劉蒼,努力培養美德的決心。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躰現了作者對歷史的深刻理解和個人的道德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