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考功宅宴集

九衢春月罷歌鐘,萬井晴煙翠欲重。 吏部文章今再見,漢京冠蓋日相逢。 流鶯漸歷宮中柳,鳴鶴先傳寺裏鬆。 細酌清吟聊此席,北山南郭是吾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九衢:指京城的大道。
  • 萬井:形容城市中居民衆多。
  • 吏部:古代官署名,主琯官員的選拔和考核。
  • 冠蓋:古代官員的帽子和車蓋,代指官員。
  • 流鶯:指黃鶯,因其鳴聲婉轉動聽,故稱流鶯。
  • 鳴鶴:指鶴的叫聲,常用來比喻高雅或長壽。
  • 北山南郭:北山指南邊的山,南郭指北邊的城郭,這裡用來形容詩人的行蹤不定。

繙譯

京城的大道在春月之夜停止了歌聲和鍾聲,城市中居民衆多的地方晴朗的菸霧顯得翠綠欲滴。在吏部,我再次見到了那些優秀的文章,而在漢朝的都城中,每天都能遇到許多官員。黃鶯漸漸地在宮中的柳樹上鳴叫,鶴的叫聲也先傳到了寺裡的松樹間。在這宴蓆上,我細細地品嘗著清酒,吟詠著詩歌,我的行蹤就像北山南郭一樣飄忽不定。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春夜京城的甯靜與美麗,通過“九衢春月”、“萬井晴菸”等意象展現了城市的繁華與和諧。詩中“吏部文章”與“漢京冠蓋”反映了詩人對文學與政治的關注。後兩句以流鶯和鳴鶴爲喻,增添了詩意與雅致。結尾的“北山南郭”則表達了詩人行蹤不定、遊歷四方的情懷。

何景明

何景明

明河南信陽人,字仲默,號大復。八歲能作文,十五中舉人。弘治十五年進士,授中書舍人。正德初,劉瑾用事,謝病歸。瑾敗,以薦除中書。時武宗多以佞幸爲義子。景明疏言“義子不當蓄,宦官不當寵”。官至陝西提學副使,以病投劾歸,抵家而卒。與李夢陽齊名,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時人言天下詩文必稱“何李”。又與邊貢、徐禎卿並稱四傑,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稱七才子,即所謂“前七子”。然何、李成名之後,論詩每相牴牾。申何者謂何詩俊逸,李詩粗豪,蓋風格實有區別。有《大復集》、《雍大記》、《四箴雜言》。 ► 16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