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田畝輸銀賦二律俾主事者知之

· 葉顒
劍不潛鋒歲未豐,帶牛佩犢走西東。 誰憐耕墾三時力,不直干戈一掃空。 破屋飢人啼夜雨,荒村冤鬼哭秋風。 有司科斂仍如舊,願霽霆威略見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劍不潛鋒:比喻戰亂未平息。
  • 帶牛佩犢:形容農民被迫離開田地,四處流浪。
  • 三時:指春、夏、秋三個農忙季節。
  • 不直:不值得。
  • 干戈:指戰爭。
  • 破屋飢人:形容生活困苦,房屋破敗,人們飢餓。
  • 冤鬼:指因戰亂而死的人。
  • 有司:指官吏。
  • 科斂:徵收賦稅。
  • 霽霆威:比喻希望戰爭停止,恢復和平。
  • 略見容:稍微寬容一些。

翻譯

戰亂未平,歲月不豐,農民們被迫離開田地,四處流浪。 誰會憐憫他們一年四季辛勤勞作的辛苦,卻不值得戰爭一掃而空。 破敗的屋子裏,飢餓的人們在夜雨中哭泣,荒涼的村莊裏,冤魂在秋風中哀嚎。 官吏們依舊徵收沉重的賦稅,希望戰爭能夠停止,恢復和平,稍微寬容一些。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戰亂時期農民的悲慘生活,通過「劍不潛鋒」、「帶牛佩犢」等意象,生動地展現了戰亂對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的破壞。詩中「破屋飢人啼夜雨,荒村冤鬼哭秋風」一句,以淒涼的景象抒發了對農民苦難的深切同情。最後兩句則表達了對和平的渴望和對官吏徵收賦稅的不滿,體現了詩人對社會現實的深刻關注和批判。

葉顒

元明間金華府金華人,字景南,一字伯愷,自號雲?天民。元末隱居不出,至正中自刻其詩,名《樵雲獨唱》。入明,舉進士,官行人司副。後免官家居,授徒甚衆。 ► 57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