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張老山從好堂

· 牟巘
世有嗜土炭,恣啖等粱稻。 海上逐臭夫,自謂姣且好。 好惡一失正,萬境眩顛倒。 亦有欲富者,蠅營無不到。 洗削誇鼎食,執鞭甘隸皁。 於此還有人,深恥貨賂冒。 一笑視千駟,貧賤守以道。 厥好豈爾殊,吾自有至寶。 但恐好不真,回奪諒難保。 老山殊絕塵,褰裳衣欲縞。 區區名與利,何曾掛懷抱。 世人定不愛,昌歜與羊棗。 吾意各有在,端未恨枯槁。 從好以名堂,一室聊笑傲。 心惟有所好,乃能無所好。 好仁者夫子,不知歲年老。 益晚而好易,易編窮所好。 彼富如浮雲,非義是所悼。 諒茲得其從,聖言極探討。 孰重複孰輕,辨之亦既早。 而我方忍飢,四壁淨如掃。 舍魚取熊掌,因用儆衰耄。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嗜土炭:比喻對低賤、無用之物的偏好。
  • 粱稻:指糧食,這裡比喻基本的生活需求。
  • 逐臭夫:追逐惡臭的人,比喻追求低俗、不雅之事的人。
  • 姣且好:美麗而好,這裡指自認爲美好。
  • 好惡:喜好和厭惡。
  • 眩顛倒:迷惑和顛倒。
  • 欲富者:渴望財富的人。
  • 蠅營:像蒼蠅一樣忙碌,比喻不擇手段地追求。
  • 洗削誇鼎食:洗淨削皮誇耀美食,比喻追求奢華生活。
  • 執鞭甘隸皂:願意做奴隸,比喻爲了財富不惜做低賤的工作。
  • 貨賂冒:貪圖財物和賄賂。
  • 眡千駟:看輕千匹馬,比喻不看重物質財富。
  • 貧賤守以道:在貧窮和低賤中堅守道德。
  • 至寶:最珍貴的寶物。
  • 廻奪:改變或奪取。
  • 殊絕塵:超脫塵世。
  • 褰裳衣欲縞:提起衣服想要潔白,比喻追求純潔。
  • 昌歜與羊棗:兩種食物,這裡比喻普通或低賤的東西。
  • 枯槁:乾枯,比喻生活簡樸。
  • 笑傲:自在地笑,比喻自由自在的生活態度。
  • 好仁者:愛好仁德的人。
  • 易編:《易經》的編纂。
  • :哀悼,這裡指不屑。
  • 諒玆:確實如此。
  • 探討:深入研究。
  • 孰重複孰輕:哪個重要哪個不重要。
  • 四壁淨如掃:家徒四壁,非常貧窮。
  • 捨魚取熊掌:比喻在兩難選擇中做出決定。
  • 儆衰耄:警醒年老。

繙譯

世上有喜歡低賤無用之物的人,他們對此的喜愛如同對糧食的依賴。海上追逐惡臭的人,自認爲美麗而好。一旦喜好和厭惡失了正道,就會陷入迷惑和顛倒。也有渴望財富的人,他們像蒼蠅一樣忙碌,不擇手段地追求。洗淨削皮誇耀美食,願意做奴隸,爲了財富不惜做低賤的工作。然而,也有人深恥貪圖財物和賄賂,他們看輕千匹馬,甯願在貧窮和低賤中堅守道德。他們擁有最珍貴的寶物,但恐怕這種好不是真好,改變或奪取難以保証。老山超脫塵世,追求純潔,對名與利從不掛懷。世人可能不喜愛普通或低賤的東西,但我有不同的追求,不因生活簡樸而遺憾。以“從好”爲名設堂,一室之內自在地笑,心有所好,才能無所不好。愛好仁德的孔子,不知嵗月已老。晚年喜愛《易經》,深入研究其編纂。那些富如浮雲,不義之事不屑一顧。確實如此,深入研究聖人的言論。哪個重要哪個不重要,已經辨之甚早。而我正忍受飢餓,家徒四壁,非常貧窮。在兩難選擇中做出決定,用以警醒年老。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不同人生追求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對道德和精神追求的重眡。詩中描繪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一種是追求物質財富和低俗享樂的人,另一種是堅守道德和精神追求的人。作者通過對比,強調了精神追求的重要性,認爲真正的寶物不是物質財富,而是內心的道德和精神。詩中的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高尚道德和精神生活的曏往和贊美。

牟巘

巘字獻之,其先蜀人,徙居湖州。宋端明學士子才之子,擢進士第。官至大理少卿。子應龍,鹹淳進士,元初起教授陵陽州,以上元簿致仕。當宋亡時,獻之已退不任事矣。一門父子,自爲師友,討論經學,以義理相切磨。應龍遂以文章大家見推於東南。是時宋之遺民故老,伊憂抑鬱,每託之詩篇以自明其志。若謝皋羽、林德陽之流,邈乎其不可攀矣。其他仇仁近、戴帥初輩,猶不免出爲儒師,以升斗自給。獻之以先朝耆宿,皭然不緇。元貞、大德之間,年在耄耋,巋然備一時文獻,爲後生之所矜式。所著《陵陽集》若干卷,次子帥府都事應復所編,國史編修程端學爲之序。謂其出處有元亮大節,正不當徒以詩律求之也。 ► 4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