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感興二十五首
自從判清濁,人文肇古羲。
中間更百聖,扶豎顛與衰。
孔孟死不作,千載無明師。
嗟此仁義路,舉世爭背馳。
無人障橫潰,一朝墜民彝。
微言雖尚在,駸駸化侏離。
斯文亙萬古,悠悠竟何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判清濁:區分善惡、是非。
- 人文:人類的文化和文明。
- 肇:開始。
- 古羲:古代的伏羲,傳說中的文化始祖。
- 百聖:衆多聖人。
- 扶竪:扶持,支撐。
- 顛與衰:顛覆和衰敗。
- 孔孟:孔子和孟子,儒家學派的兩位重要代表。
- 明師:賢明的導師。
- 背馳:背道而馳。
- 橫潰:泛濫,失控。
- 民彝:民衆的道德準則。
- 微言:精妙的言論。
- 駸駸:迅速。
- 化侏離:變得模糊不清。
- 斯文:文化,文明。
繙譯
自從區分了善惡是非,人類的文化便從古代的伏羲時代開始。在這期間,經歷了無數聖人的努力,他們扶持著文化的顛簸與衰落。孔子和孟子去世後,千年來再也沒有出現像他們那樣的賢明導師。可歎這仁義之路,整個世界都在與之背道而馳。沒有人來阻止這種道德的泛濫,一天之內,民衆的道德準則便崩塌了。雖然那些精妙的言論仍然存在,但它們迅速變得模糊不清。這種文化跨越了萬古,卻不知它將何去何從。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文化傳承和道德衰落的深切憂慮。詩中,方一夔通過對古代文化的追溯和對現實世界的觀察,描繪了一個文化逐漸失落、道德日益淪喪的社會現狀。他懷唸古代聖人的智慧和教導,感歎現代社會中仁義之路的荒蕪。詩的最後,作者對文化的未來表達了迷茫和無奈,反映了他對人類文明命運的深刻關切。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透露出一種沉重的歷史感和責任感。